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发起了第一次北伐,这也是他写下《出师表》的第二年,史称“首出祁山”。这场战争看似诸葛亮占尽天时地利,战略布局完美,但最终却惨败,诸葛亮的亲信和将领们几乎全军覆没。为什么这场看似无懈可击的战役最终以如此惨痛的失败告终呢?
首先来看看战略选择。在平定南中并驻扎汉中之后,诸葛亮准备攻魏时面临两种选择:北方的关中和平原地区,或是西北的陇右。关中虽然地势开阔,适合骑兵作战,但蜀军以山地步兵为主,骑兵数量不足。即使攻占长安,蜀军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封锁各个隘口,魏军可迅速集结兵力与蜀军决战,因此并不适合发起进攻。
相对而言,陇右——即今天的水、定西一带,拥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这里地势高,若能占据,不仅能俯瞰关中,还能与汉中连成一片,对魏国形成包围,达到居高临下的优势。更重要的是,陇右土地肥沃,战马充足,占领后不仅能增强蜀军的兵力,还能培养骑兵,极大增强蜀国实力。因此,诸葛亮决定向陇右进攻。
陇右的攻占,不仅有天时优势,地理上也非常有利。魏国的陇右地区兵力较少,且关中的大军远在洛阳,支援困难。蜀军从汉中出发,经过陇南山地,只需14天即可抵达陇右,而魏军则需要20天才能得到消息,再加上8天的行军时间,蜀军几乎可以提前部署完毕。
战术上,诸葛亮展现了极高的智慧。他清楚,要攻占陇右并稳住局势,首先必须牵制魏军增援。为此,他通过策反魏军叛将孟达,分散了魏军的力量。接着,诸葛亮命令赵云带领偏师1万,从箕谷出发,假装进攻长安,吸引魏军注意力。同时,诸葛亮亲自带领主力5万,穿越山地,悄然出现在祁山,成功实施了战略奇袭。
这时,魏国才意识到蜀军的真实意图,急忙派遣兵力进行增援。魏廷调动了洛阳的中军,曹真率领5万兵力向西增援,魏明帝亲自领兵带了5万大军赶往长安。然而,由于魏军不确定蜀军的战略意图,特别是赵云的动作,让魏将曹真不敢离开长安。魏军总兵力虽然有所集结,但并未集中足够的力量来应对蜀军的进攻。
为了争取时间,蜀军在陇右的防守部署极为精细。诸葛亮命令马谡率领3万兵力前往街亭封锁陇山隘口,这个战略至关重要。一旦街亭失守,蜀军的进攻将受到严重阻碍,而魏军则可以借此机会反扑。然而,马谡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他没有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而是消极防守,导致被魏军张郃的骑兵快速包围,并最终在街亭被击败。
由于马谡的防守失误,蜀军的计划彻底崩盘,最终导致了惨重的失败。战斗中,阳群、阎芝、白寿、邓铜、马玉、刘郃、丁立七名蜀将战死,赵云也因病在回程中去世。马谡、张休、李盛等因为失守街亭而被杀,蜀军的损失惨重。尽管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几乎完美,但一次战术失误,导致蜀军错失了攻占陇右的历史机会。这场战役成为了蜀汉历史上的一大败笔,也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具挑战性的军事失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