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月,63军军长傅崇碧正坐在作战室里,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突然,他接到了189师师长蔡长元的电话。蔡长元急切地说道:“军长,我们有300多颗地雷,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特来请示。”
傅崇碧听后有些吃惊:“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多地雷?是自己制造的吗?”
蔡长元答道:“不是的,这些地雷是从敌人阵地挖回来的。”
听到是从敌人那边挖来的,傅崇碧沉思片刻,便说:“既然没用,那就把这些地雷送回去吧。”
大家都知道,当时我国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甚至连基本的枪弹都严重不足,更别提像地雷这种较为先进的武器了。那么,189师566团怎么会有这么多地雷?而傅崇碧为何不让自己用,反而要求蔡长元将地雷“送回去”呢?
这一切,要从566团一位叫姚显儒的新兵说起。
姚显儒是灵台县新开乡底庄村人,入伍前他就聪明伶俐,对机械制作充满兴趣。入伍后,他把自己的兴趣转向了枪械制造的研究。一次,在执行任务时,姚显儒无意间踩中了敌人的一颗地雷。当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弯下腰,仔细检查地雷。凭借他在平时积累的武器知识,姚显儒判断这是一颗引信地雷。
他立刻指挥战友搬来一块带棱角的大石块,并让其他战友远离。然后他小心翼翼地用石块压住地雷,慢慢移开脚步。确保安全后,姚显儒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继续研究这颗地雷。他发现上面有三根细金属丝。他知道,只有剪断这三根金属丝,地雷才算废除。
由于没有工具,姚显儒用牙齿小心地咬断了这三根铁丝,然后拆除了地雷上的雷帽和管道。就这样,这颗地雷被成功拆除。
这次经历让姚显儒变得更加大胆,他开始有了更多的信心。之后,每当他挖到敌人的地雷时,都会仔细研究,并将心得与战友们分享。渐渐地,大家都学会了挖地雷的技巧和经验。姚显儒带领6个工兵连的战士,每天都能挖到大量的地雷,敌人刚刚埋下的地雷,立刻就被他们挖走。短短几个月,姚显儒就个人挖回了220颗地雷,并成功拆除300多颗。加上战友们的收获,地雷堆积成了小山,姚显儒因此成为团里的“排雷英雄”。
那么,既然如此多的地雷,为什么志愿军不自己使用呢?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当时第五次战役刚结束,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志愿军不断派出侦察兵骚扰敌人,而敌人则躲在营地里不敢露面。志愿军阵地周围不需要埋设地雷,反而更多地将地雷里的火药取出,用于修筑工事,而这些用量非常少,地雷剩下了不少。
因此,当蔡长元请示如何处理这些地雷时,傅崇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既然真的没有用途,那就送回去吧。”
“送回去?”蔡长元有些不解。
傅崇碧见状笑了笑:“你能不能动动脑子,想想其他办法?”
这时,蔡长元终于明白了傅崇碧的意思。于是,他指示姚显儒将那些挖回来的地雷重新埋回去,但这次埋的地方要有所不同。
第二天,敌人阵地响起了连续的爆炸声。原来,敌人的巡逻队在巡逻时,踩到了自己埋下的地雷。结果,80多名敌人被炸伤或炸死。敌人到死都没有弄明白,自己明明在地雷上做了标记,怎么会踩到自家的地雷?难道这些地雷还能自己移动?
之后,傅崇碧还建议566团的工兵连改变策略,改为“挪地雷”。敌人埋下地雷后,姚显儒带领战士们悄悄地将地雷位置挪动,让敌人感到恐慌,再也不敢随便外出活动。这样的策略有效地限制了敌人的行动,使他们在战场上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从而加速了朝鲜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