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的深夜,欧洲局势骤然紧张。波兰宣布击落了数架俄罗斯无人机,随即北约启动了第四条款。不久后,波兰还宣布关闭了与白俄罗斯的所有边境口岸,铁路运输也一并暂停。
中欧班列,这条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物流通道,突然遭遇波兰的“封锁”。这一举动引发了中国外交部的强烈回应,发言人林剑直言,要求波兰确保中欧班列的畅通。尽管波兰坚持关闭边境,并表示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但中国的要求依然明确且坚决。波兰为何在此时选择与中国对抗?这一系列行动到底是巧合,还是早有计划?
9月10日凌晨,波兰军方宣布击落了多架俄罗斯无人机,其中19架中至少有4架被击落,其余的则被回收。波兰总理图斯克称这次事件为“自二战以来最接近战争的一刻”。这一声明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仿佛波兰在向世界发出“战争临近”的警告。
随即,中国外交部召见俄罗斯临时代办,递交抗议照会,并宣布启动北约第四条款。然而,北约的反应较为保守,虽然启动了第四条款,却没有明确认定这次无人机事件构成“攻击”,也未动员军队,只是表示将进行磋商。
俄罗斯方面则态度冷静,坚称这些无人机并未入侵,而是偏航的意外。俄罗斯国防部指出,考虑到无人机的航程限制,它们不可能深入波兰腹地。克里姆林宫更是直接指责波兰与北约借此事件炒作。
然而,波兰在这一轮紧张气氛中做出另一个重要决定——关闭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这一行动直接影响了中欧班列的运作。作为中国与欧洲之间重要的物流链条,中欧班列年运输超过2万列,直接连接亚欧两大经济体。波兰封锁边境导致马拉舍维奇口岸瘫痪,300多列货物滞留,数以万计的商品无法进入欧洲市场,欧洲零售商库存告急,运输成本迅速攀升。
对于中国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物流中断的问题,而是国际供应链的稳定遭遇了严重威胁。中欧班列的运作对于中波双方的合作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外交部再次发声,明确表示希望波兰采取措施确保班列的正常运营。
那么,波兰为何在此时与中国发生对立?有分析认为,波兰此举试图借中欧班列的运作问题向中国施压,希望中国能够在俄乌冲突中站队,迫使中国表态。尽管欧洲多次指责中国为俄罗斯提供间接支持,但他们深知,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密切,且不可能轻易倒向西方。在波兰看来,控制中欧班列的通道,或许能迫使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做出更多表态。
然而,这一算盘显然并未奏效。中国外交部的回应非常明确:中国不希望因任何外部因素干扰中欧班列的正常运行,也不会主动卷入他国之间的争端。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正在进行联合军演——“西方-2025”演习。该演习从9月12日到16日举行,距离波兰边境仅一步之遥。尽管这次军演的规模较2021年有所缩减,但演习内容更具挑衅性,包括模拟进攻北约东翼、展示核武器和高超音速导弹等。这让波兰感到非常紧张,认为这可能是俄罗斯对其进行军事威胁的前兆。
波兰的历史经验让其对俄罗斯的举动异常敏感。2021年,俄罗斯举行了Zapad军演后不到半年,就对乌克兰发起了特别军事行动。此次封锁边境,显然是波兰在为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准备,但这也暴露出其对北约的不信任以及对未来局势的恐惧。
在这一危机时刻,波兰的呼声没有得到北约成员国的强力支持。虽然法国、德国、英国等国表示口头支持,但没有提及动用北约第五条款,也没有其他国家为波兰出面,表明其背后缺乏实质性的支持。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保持冷静,似乎预示着更多变数即将发生。
最终,北约未将波兰的无人机事件视为“攻击”,这意味着即便波兰一再抗议,北约也不会直接出兵干预。这种“表面支持,实则不行动”的态度让波兰陷入了尴尬境地。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被外部干扰。无论是军演、边境封锁,还是无人机事件,中国都没有被牵着走,而是始终坚守自己的一贯立场——中欧班列是中欧之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不能因为地缘政治冲突而受损。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中欧班列的运量预计会创下新高,运输能力达到157万标准箱,充分体现了这一项目在中欧合作中的重要性。这也意味着,波兰并非唯一的物流通道,如果波兰继续“封锁”,中国可以寻找其他途径确保供应链畅通。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不会轻易选择站队,始终坚持和平、对话和共赢的外交政策。中方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接下来的关键是波兰是否会继续扮演中欧合作的重要桥梁,还是选择将自己变成中欧物流的“堵点”。
在这场看似军事博弈的背后,真正的较量是供应链、话语权与区域格局的再平衡。中国的立场已经非常清晰,接下来,就看波兰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