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究竟过了多久的时间才算得上是历史?有的人认为是千年,有的人认为是百年,而我觉得,只要是经历了某种改变,甚至一瞬间也可以成为历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历史似乎需要一些深度和厚度。例如,提到吉林市的解放前历史,很多人都会接受,但如果谈及近二三十年发生的事情,称其为历史,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牵强。不过,今天我想要讲的昌邑区政府所在地,虽然这里的变化只有四十多年,但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昌邑区政府所在地,原本在清代属于吉林府永智社,也叫“依兰岗”地区。依兰这个词在满语中是“三”的意思,所以“依兰岗”就意味着“三岗”。至于“三”字指的是三座山岗,还是第三座山岗,民间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对我来说,我比较相信的一种说法是:吉林将军衙门银库的常姓主事看中了这里的风水,于是在依兰岗东侧建了一座四合院作为住宅,常主事也因此被人称作“常三”,所以这个地方得名。至今,其北侧的东兰路就是源自依兰岗东面的命名。昌邑区政府所在地位于东依兰岗的偏南部分,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大片的滨江农田,直到日伪时期,东兰路周边才开始有了零星的居民。
在1966年和1975年的航拍照片中,昌邑区政府所在地一带仍然是纵横交错的农田,和毗邻的中兴街西侧城市风貌截然不同。不过,有网友告诉我,这里曾有个别称,叫做“八千米”。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我曾问过许多人,大家的说法都不一样:有人说这与日伪时期建立的飞机场有关,也有人说它是和吉林市与某个地方的距离有关。查阅地图后,我依然没有弄清楚具体含义,最后我决定将“八千米”当作一个地名来理解,具体含义就留给缘分吧。
根据史料记载,1978年以后,昌邑区政府所在地北侧逐渐得到了开发,并划入兴华街道第十七居委会,1981年,由于兴建矿建住宅,改称矿宅居委会。从1982年的航拍照片上看,中兴街与新建的通潭大路交汇口东北侧已经有了建筑物。根据《昌邑区志》记载,那时这里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化宾馆——吉林市松花江宾馆。
1983年11月,吉林市松花江宾馆竣工,并于次年1月正式对外营业。宾馆占地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主楼有9层,设有230个房间和618张床位。松花江宾馆的设计初衷是以接待会议为主,宾馆内设有一个大型会议厅和五个小型会议厅,其中最大会议厅可容纳630人。此外,宾馆的餐厅也非常宽敞,有正厅、雅座和回族餐厅,可同时容纳600人用餐。就规模来说,松花江宾馆在当时的吉林市是相当可观的。
然而,松花江宾馆的经营时间并不长,1992年9月8日,宾馆的经营场所被卖给了昌邑区政府。从1993年开始,昌邑区政府(原址在上海路与重庆街交汇处)和昌邑区委(原址在成都路与天津街交汇处)正式搬到了松花江宾馆的旧址,开始办公。《昌邑区志-第二卷》提到,在民政和档案部门搬迁时,得到了驻吉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持”,并且出车出人,形成了一派热闹的景象,这也为新的办公地点注入了不一样的生气。转眼间,昌邑区委和区政府在这里办公已经有30年了。
自松花江宾馆在农田上拔地而起以来,吉林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通潭大路北侧的东依兰岗,曾经的田园风光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城市景象。回望过去,再看看今天的昌邑区政府办公楼,这座有着40多年历史的高楼,既可以说是谱写了历史,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
特别感谢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和“那些麻花”对我撰写此文的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