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是元朝,而元朝则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蒙古的强盛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而让蒙古达到巅峰的人正是铁木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成吉思汗。他不仅统一了四分五裂的蒙古部落,还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相继征讨西夏、金和南宋。西夏用了22年被灭,金朝用了23年,但南宋却顽强抵抗了近50年才彻底覆亡。这不禁让人疑问:为何蒙古灭南宋的时间如此漫长?
影视剧中常说是“郭靖、黄蓉守住襄阳”,这只是文学创作。真正的原因要复杂得多。
首先,蒙古人本就是天生的战士。他们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以游牧为生,形成了强悍的战斗力。只是因为缺少统一的领袖,他们长期未能展现在中原的历史舞台上。直到铁木真出现,才让蒙古人从分裂走向统一,并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帝国。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类似,先统一本族,再逐渐扩张,最终与强大的国家抗衡。
很多人以为灭亡一个国家,代表胜利的一方一定更加先进文明,其实并非如此。战争胜负更多依靠士兵的勇猛与统帅的谋略,而不单是制度或科技。蒙古的军事制度并不复杂,反而因“简单而高效”而致命。他们擅长突袭,能迅速调动兵力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若遇到不利局势,便果断撤退,待机再战。这种高度机动性,是蒙古军的显著优势。
在武器方面,蒙古弓射程极远,威力巨大,足以射穿坚固的铠甲。南宋虽有神臂弓,但整体难以与之匹敌。然而战争从不是武器的比拼,关键还是人。就像历史上李景隆虽拥六十万大军,却仍被朱棣打得溃不成军。
与蒙古人作战最令人痛苦的,是他们灵活的骑射战术。无论进攻、防守还是撤退,他们都在不停地放箭,让敌人有力难施。再加上屠城的残酷手段,让许多城池望而生畏。成吉思汗横扫欧亚,被称为“上帝之鞭”,足见其手段之残忍。
然而,蒙古人看不起的南宋,却坚持抵抗了近半个世纪。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攻打合州,却被守将王坚顽强抵御,甚至重伤蒙哥,使蒙古贵族第一次深思:为何这些看似柔弱的南人有如此坚韧的力量?
1279年,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宣告南宋的灭亡。在这段历史中,文天祥的坚守尤为令人动容。他被俘后,元廷多次劝降无果,甚至囚禁于恶劣的牢房中,他仍以《正气歌》明志。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他也誓死不屈,最终宁死不降。1283年,他朝南而拜,从容赴死。
除了这种民族精神的坚守,还有两个关键因素导致蒙古灭南宋的进程被拉长:
第一,蒙古内部频繁的汗位更替。
灭西夏与金的大多时间里,成吉思汗与窝阔台在位,蒙古内部较为稳固,能集中力量对外作战。但在对南宋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去世,拖雷、窝阔台、贵由、蒙哥相继掌权,期间又有王后执政、内乱频仍,蒙古大汗之位几度动荡,直到忽必烈坐稳汗位后,才真正集中力量攻宋。若从忽必烈即位算起,蒙古灭南宋仅用15年,时间甚至比灭金和西夏更短。
第二,地形与环境的不利。
西夏和金的地理条件与蒙古相近,便于蒙古骑兵发挥优势。但南宋的山川险阻、江河纵横却是蒙古军的天然障碍。蒙古人不擅水战,攻打襄阳时不得不临时训练水军、建造舰船,最终才掌控长江上游。而在四川山地,骑兵几乎无法施展,甚至连大汗蒙哥都死于钓鱼城下。
综上,蒙古灭南宋耗时近五十年,原因大致有三点:
1. 南宋虽弱,却有文天祥、陆秀夫等一批誓死不屈的忠臣义士,民族精神顽强不屈。
2. 南宋地形复杂,江河密布、山岭险峻,蒙古骑兵优势难以发挥,必须依靠水军和汉军协助。
3. 蒙古大汗之位频繁更替,内部长期动荡,直到忽必烈稳定政权后才加速灭宋进程。
因此,蒙古灭南宋的过程看似漫长,却并非单纯因为南宋“太弱”,恰恰相反,是南宋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坚韧与蒙古内部问题交织,才让这场征服之战持续了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