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危机中的假设性命题
9月的欧洲,紧张局势升级,似乎即将步入战争的边缘:美国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射程可达莫斯科的“战斧”导弹,而俄欧之间,双方互相发动了超过百次的无人机袭击。与此同时,欧盟正在加紧建设防御边界,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无人机威胁。
在这种对峙愈加激烈的时刻,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普京在执政24年后选择卸任,陷入安全焦虑的欧洲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这个问题并非空想。随着俄乌冲突步入第四年,俄罗斯国内对战争的反思和争议愈发激烈,而欧洲则早已为制裁付出了沉重代价:对俄贸易从逆差转为顺差的背后,实际上是产业几乎崩溃,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从40%暴跌至12%,这被称为“脱钩奇迹”,但其背后是工业电价飙升了300%的代价。
普京的存在,既是欧洲安全困境的“根本问题”,也是当前脆弱平衡的“隐形支柱”。
二、安全格局:三条岔路的生死抉择
普京卸任后,俄罗斯对欧洲的政策走向将直接影响欧洲的安全局势。当前,有三种可能性正在浮现:
1. 强硬派接班:冲突外溢的“至暗时刻”
如果军事强硬派,如绍伊古等人接班,欧洲可能面临局势恶化的严重风险。目前,俄罗斯军方已对乌克兰发起“500架无人机与40枚导弹”的饱和攻击,新政府或许会进一步突破现有的红线——例如通过“土耳其溪”管道断气,施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或允许白俄罗斯在边境部署战术核武器。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的“风险外包”战略愈加明显。特朗普政府推行欧洲自购武器的政策,甚至考虑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但拒绝直接军事介入。这种“推波助澜、不直接灭火”的策略,一旦被俄罗斯强硬派响应,可能引发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届时,德国新增的24万人军队与英国的12艘核潜艇,可能沦为战场牺牲品,而非安全保障。
2. 务实派掌权:短暂缓和与深层矛盾
若务实派掌权并寻求停火,欧洲或许会迎来短暂的“虚假春天”。从短期看,乌克兰危机降温将有助于欧盟的通胀率下降2-3个百分点,德国汽车行业或将重新进入俄罗斯市场。然而,深层次的矛盾很快会显现:
东西欧分歧加剧:波兰、立陶宛等国将坚决反对对俄罗斯的妥协,而法国和德国的企业则可能施压政府解除对俄制裁,这将使欧盟外交政策陷入瘫痪。
防务自主的困境:美国可能借机加速撤军,要求欧洲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但欧盟的防务计划面临严重债务压力——法国的公债占GDP的113%,意大利为135%,停火后,军费投入的可持续性将受到质疑。
3. 权力真空:失控的“安全黑洞”
如果普京卸任后出现短期的权力真空,俄罗斯军方可能会加大军事行动以巩固自身地位,而乌克兰泽连斯基政府则威胁要打击克里姆林宫,这种“双方冒险”的局面可能让欧洲沦为战场。更为糟糕的是,欧盟军备的碎片化问题严重,面对突发危机,欧盟“十几种主战坦克、30种驱逐舰”的军备系统根本无法有效应对。
三、能源博弈:脱钩后的“二次阵痛”
无论谁接替普京,俄欧能源关系的“离婚”已不可逆转,但新政权的政策调整可能会引发欧洲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
1. 短期冲击:化肥与核燃料的“命门”
尽管欧洲已大幅减少对俄罗斯油气的进口,但到2025年第二季度,俄罗斯仍占欧盟化肥进口的34%(较战前增加了6个百分点),而美国也仍然严重依赖俄罗斯的核燃料。如果新政权切断这些“非制裁物资”的供应,欧洲农业将面临断肥危机,核电占比高达30%的法国,也可能陷入电力短缺的困境。
2. 长期重构:美国霸权与欧洲代价
普京时期,俄罗斯已推动“向东转”的战略,俄罗斯对中国的油气出口比例已经突破45%。如果新政权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欧洲将彻底沦为美国的能源附庸——目前欧盟的LNG(液化天然气)进口中,美国占比高达54%,是战前的10倍。这意味着,欧洲将失去能源定价的话语权,变成美国的“能源附庸”。
四、终局:没有赢家的地缘重构
普京卸任并不会是欧洲的“解套时刻”,反而可能加速三大趋势的发生:
1. 北约分化: 美国可能更加放任欧洲“自食其果”,土耳其、匈牙利等国可能会借机脱离对俄强硬阵营。
2. 产业空心化: 失去俄罗斯能源与市场的欧洲制造业,将在中美双重竞争下加速外迁。
3. 安全自主幻象破灭: 欧盟原本计划依赖“65%本土零部件”的军备计划,面对供应链断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可能沦为纸上谈兵。
五、结语:欧洲的真正考题不是普京,而是自己
当“战斧”导弹的阴影笼罩东欧,欧洲的真正困境已愈发清晰:不是普京的存在,而是自身在安全依赖与自主、意识形态与务实利益之间的撕裂。
普京卸任只是一个催化剂,它将迫使欧洲做出选择:究竟要成为美国的“安全殖民地”,还是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个答案,远比猜测谁将接班普京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