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41年,楚国国君蚡冒去世后,蚡冒的弟弟熊通杀害了蚡冒的儿子,自立为国君,成为楚国历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实的王——楚武王。为了巩固与汉阳诸姬的关系,熊通迎娶了邓国公族的女子邓曼。
邓国,是一个有着比楚国更长历史的国家,位于今湖北襄阳的邓城或河南南阳的邓州。这个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64年,当时商王武丁将他的叔父封为邓侯,建立了邓国。随着历史的推移,邓国的统治家族发生了几次更替,到了周朝时期,邓国的国君由曼姓掌握,成为邓国的代表。
在春秋时期,女性通常没有名字,邓国的公族女性都被称为“邓曼”。除了楚武王的妻子邓曼外,另一位有名的邓曼是郑庄公的夫人,她为郑庄公生下了世子忽。
汉阳诸姬的崛起
周昭王南征之后,周朝的疆域向南扩展,直至汉水。为了防御“淮夷诸嬴”的威胁,周朝在汉水以北、大巴山和大别山一带建立了一些以姬姓及其亲戚为主的诸侯国,这些国家被统称为“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的任务最初是防御南方的威胁,但随着楚国崛起,它们的责任变为防范楚国。
根据《史记》和《左传》的记载,汉阳诸姬包括:申国、邓国、随国、长国、唐国、息国、蔡国、道国、应国、沈国、贰国、房国、蓼国、轸国、州国、绞国、郧国。这些国家的爵位和地位普遍较楚国为高,且与周朝的关系比楚国更为紧密,成为楚国想要扩张的最大障碍。为了在中原争霸,楚国必须先征服或至少使这些国家屈服。
熊通的扩张与结盟
熊通继位后不到三年,便派兵渡过汉水,开始远征南阳盆地,目标是攻占周朝在汉北的重镇,虽然未能成功,但他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公元前710年,熊通的楚国首次引起了中原诸侯的关注,《左传》记载,郑国和蔡国在邓地的会盟标志着他们对楚国崛起的首次惧怕。
几年后,公元前707年,中原爆发了一场重大战争,郑国成功击败了周天子,使得周王室的威信大幅下降。熊通看到这一局势,意识到这是一个自立为王的机会,他在群臣面前提出了这一计划,但令尹斗伯比提出了慎重的意见,认为楚国应先收服周边的小国,再行自立。
斗伯比建议,最强大的随国可以成为结盟的对象,因此熊通决定通过威胁来迫使随国与楚国结盟,并借此向周王请求更高的爵位。熊通亲自率军渡过汉水,与随国进行谈判。随国国君随侯最初对此表示疑虑,随国的两位重要大臣季梁和少师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季梁认为楚国来势汹汹,可能是故意示弱引诱随国出击,而少师则认为楚国并不可怕,值得与之结盟。最后,随国同意与楚国结盟。少师回到随国后告诉随侯,楚国并不强大,这一判断让随侯更加轻视楚国。然而,季梁始终坚持警惕,认为楚国的态度不容小觑。
随国的战败与季梁的反思
公元前704年,熊通再次发起了对随国的战争,并通过联合周边小国组成联军,直接进攻随国。随国国君随侯没有听从季梁的建议,依然选择与楚国决战。结果,随国在这场战争中惨败,随侯差点被俘,少师被楚国大将斗丹俘获。随侯最终逃回,季梁对此深感懊悔。
随国的惨败促使季梁建议随侯主动请求和解,并向楚国表示愿意臣服。熊通虽然不愿与随国讲和,但在斗伯比的劝说下,同意与随国达成和约,暂时放过随国。
熊通自立为王
随国与楚国和解后,熊通感到愤怒,因为周朝始终没有给予他更高的爵位。在他看来,周王室对楚国的轻视无法接受。熊通的怒火最终让他决定自立为王,并宣布楚国不再接受周朝的封号,正式宣称自己为楚国的“王”。这一举动标志着楚国正式挑战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这次自立为王不仅是楚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象征着楚国从此开始与周王朝的主导地位展开对抗,展开了与中原诸侯国的争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