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正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若弹药短缺问题不解决,美军在潜在冲突中可能会陷入劣势。
据《华尔街日报》9月29日报道,五角大楼已要求军工企业在短期内把导弹及12种关键装备的产能提高两到四倍,以防与中国开战时库存告急。
问题在于,美军的弹药库早已被多线战事消耗得见底。以红海与俄乌冲突为例,仅“爱国者”导弹的库存就比战前减少了六成。单在9月,美军为了应对胡塞武装的袭击就发射了17枚。而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推演更显示,如果台海爆发高强度冲突,美军关键弹药或许撑不过8天。
这种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多线消耗积累的必然结果。
在俄乌战场,美国已向乌克兰输送超200万枚155毫米炮弹,库存严重不足。虽然五角大楼计划在2025年将月产量提升至8万枚,但乌军高峰时一周就可能消耗10万枚,美军根本跟不上。为填补缺口,美方被迫从本土库存抽调,导致“爱国者”导弹战备水平降至40%以下。
在红海方向,美军为了拦截胡塞武装无人机和导弹,不得不高频使用“标准”系列导弹,甚至出现单日消耗接近月度采购量15%的情况。但这类导弹不仅要满足美军,还要供给8个欧洲盟友,压力更大。而且其生产周期长达16个月,短时间根本无法补足。
更严重的是,美军缺乏动态库存预警机制,导致消耗一旦失控,后果直指战略层面。五角大楼虽然在2025年8月和9月签订了大额增产合同,试图加快补货,但效果有限:
- 产能追不上消耗。 155毫米炮弹产能要到2025年底才能达标,而“爱国者”导弹即便满负荷生产,也得等到2027年才能年产750枚,但台海冲突初期可能每天就要消耗上百枚。
- 产业链受制约。 关键零部件如火箭发动机、制导芯片生产周期长,哪怕扩建工厂,也要两年以上才能见效。
- 企业动力不足。 军工巨头担心长期亏损,不愿贸然扩充产能。没有政府长期合同和风险补偿,他们更看重稳定收益,而非满足军方的紧急需求。
从长远看,这些措施更像是“补丁”,并不能解决长期积累的大窟窿。尤其在对华预案中,美军的短板更加明显。CSIS数据显示,美军现役远程反舰导弹仅120枚,年产能不足50枚,台海冲突中可能不到一周就耗尽;“战斧”巡航导弹的库存也只够支撑10天左右。
归根结底,美军的问题在于战略逻辑错误。过去在伊拉克、阿富汗的低强度战争中,他们习惯了“速战速决”,没有真正为大规模消耗战准备。如今面对中国这种强大对手,仍然抱着“短期就能解决”的思维,却想同时维持全球部署、支援盟友、又要储备足够应对台海冲突,结果就是资源分散,处处吃紧。
换句话说,如果美国不重新调整战略,减少对外承诺,专注印太方向,那么所谓的“增产计划”最终只能治标不治本。弹药危机已经不只是后勤层面的问题,而是直击美军能否维持全球霸权的根本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