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美出席联合国大会,并在一次闭门会谈中据称向美国提出了一个明确请求:希望能购入“战斧”(Tomahawk)巡航导弹。到目前为止,美国尚未就此做出最终决定。单看这个请求,就值得把“战斧”这类武器的性能、它带来的军事和政治影响,以及乌克兰是否具备接收与使用能力,逐一剖析清楚。
先说什么是“战斧”。它由通用动力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研制、80年代服役,是美国应用广泛、作战记录丰富的一种巡航导弹。主要特点包括:亚音速巡航、射程远、精度高、可携带多种弹头,并且具备较强的低空突防能力。动力通常来自小型涡扇发动机,能保证导弹在长距离飞行中有足够续航。制导方面,战斧融合了惯性导航、卫星定位和地形匹配等技术,末端命中精度很高,地形匹配(TERCOM)使其能在低空沿地形飞行,降低被雷达发现的风险。
关于弹头和改型,战斧并非单一用途:它可以装常规高爆弹、集束弹或穿透型弹头,用来打击指挥点、地下掩体或重要设施。历史上曾有核弹头版本,但那类已被淘汰。随着时间推移,战斧也经历过多次升级,新一代在数据链、对海目标能力和射程上都有所改进,公开信息显示其作战半径已经比早期版本大幅提高。
发射平台是关键问题。传统上战斧主要由海上平台发射——舰艇的垂直发射系统(如Mk41)或潜艇发射管。陆基发射在历史上也有先例(例如冷战时期的陆基部署),而近年来随着条约变动,陆基和机动化发射方案又被重新讨论过,比如把海基VLS模块化并装到陆用车辆上形成移动发射单元。对乌克兰来说,难点是它目前没有大量适配的战舰或潜艇,因此如果只给导弹、不给发射平台,实战价值将大打折扣。要真正发挥作用,几乎必然需要配套的移动发射器、训练和后勤维护体系。
那么乌克兰为什么要战斧?表面原因是射程和穿透力。乌方目前靠无人机和短程导弹已经能够对俄境内目标实施战术打击,但遇到重点设施、深层掩体或远后方基地时,常规小型武器难以奏效。战斧能在安全后方发射、以低空飞行对深远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从而扩大纵深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政治和威慑层面:拥有远程精确火力本身就是一种谈判筹码,能在外交角力中增加分量——不一定马上使用,但能影响对方的战略决策。
但战斧并非万能。首先,技术和后勤门槛高:需要稳定的发射设施、定期维护、弹药保障、目标情报与任务规划能力。其次,成本昂贵:一枚战斧的造价远高于无人机或短程弹药,每次打击的经济代价很高。再次也是最敏感的一点:把高端远程战力交到冲突一方手中,会引发政治与安全上的重大担忧,可能促使对手采取更激烈的反制或导致冲突升级——这正是美国在是否出售问题上犹豫的核心原因之一。最后,现代防空与电子对抗手段在持续发展,战斧也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百分百突破防护。
从地理和战略角度看,射程很重要。如果发射点设在乌克兰西部或后方,射程在数百至上千公里的武器能够覆盖对俄方重要目标的攻击范围,这会改变战场纵深和威慑平衡。但这同时带来更高的政治代价与外交风险。
总的来说,战斧对乌克兰有明显的军事价值和象征意义:它能扩展打击深度、提高对重要目标的威胁,并在外交上形成杠杆。但要发挥作用必须配套发射平台、后勤和情报支持,而且一旦交付会带来显著的升级风险与国际政治后果。因此美国在做决定时,除了技术与军事层面的考虑外,更要衡量这一选择在地缘政治上的连锁反应。拒绝出售会保留某种风险控制,而同意出售则意味着承担更高的战略责任与可能的反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