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太平洋的碧海蓝天之间,有一座小岛——关岛。它距离中国只有几千公里,却与美国本土相隔上万里。可在岛上,到处飘扬着美国的星条旗。很多人第一次得知时都会疑惑:一个远离美国本土的小岛,怎么会成了美国的领地?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
早在几千年前,关岛就有人类生活。当地的查莫罗人以捕鱼和农耕为生,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但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经过这里,把关岛带进了全球的“现代史”。
不久之后,西方殖民浪潮席卷而来。16世纪中期,西班牙舰队占领关岛,把它纳入庞大的殖民帝国。对西班牙来说,关岛不仅是一座小岛,更是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的重要补给点——这条航线连通美洲和菲律宾,关岛正好位于关键位置。但这种“地理优势”,对查莫罗人却意味着灾难。殖民者带来疾病、战争和压迫,原住民人口锐减,从十万人左右降到几千人。如今岛上的查莫罗文化,已只是往昔的一点残影。
几个世纪后,历史的齿轮转到了19世纪末。美西战争爆发,美国趁机接管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包括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与激烈的战斗不同,关岛几乎是“不费一枪一弹”就落入美国之手。当美军军舰驶来时,岛上的西班牙驻军还没搞清状况,就被告知“你们已经输了”。从那一刻起,关岛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立足点。
美国看重关岛,依旧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关岛位于东京、马尼拉、台北之间,半径覆盖整个西太平洋。控制这里,就等于握住了通向亚洲的钥匙。二战期间,这把“钥匙”的价值彻底展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迅速占领关岛,把它当成南进跳板。战争后期,美军拼死夺回关岛,并在岛上大规模修建基地,安德森空军基地和阿普拉港就是那时奠定的。
冷战时期,关岛进一步军事化,被称为“不沉的航母”。这里部署了核潜艇、战略轰炸机和预警雷达,成为美国在亚太的核心军事据点。20世纪中期,美国国会通过《关岛组织法》,将关岛定为“未合并领土”,给予居民美国公民身份,却剥夺完整的政治权利——他们不能投票选总统,也没有参议员代表。换句话说,岛民既是“美国人”,又长期没有真正的政治话语权,这种半殖民色彩的治理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的关岛,外表看似旅游天堂,实则是军事要塞。岛虽不大,南北长不过几十公里,却恰似一座漂浮的“海上平台”。它距离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冲绳、菲律宾、台湾,都在两三千公里内。从这里起飞的轰炸机,能覆盖整个东亚,这正是美国在此部署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的原因。安德森空军基地拥有超长跑道,能起降重型战略轰炸机;阿普拉港则停泊着随时能进入第一岛链的核潜艇。
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趋紧,美国不断强化关岛的军事地位。除了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还宣布投入巨资升级基地,打造所谓“地表最强防护网”。关岛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最关键的筹码之一。
但问题在于,关岛社会本身并不稳定。岛民长期不满“半个美国人”的身份,要求自治甚至独立的声音从未消失。然而,美国不可能轻易放手,因为一旦失去关岛,整个印太战略的中轴都会动摇。
关岛的现实,是旅游海岛的外表和前线要塞的本质并存。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扩张,到美西战争的权力转移,再到今天中美博弈,关岛始终是大国角力的缩影。
对中国而言,关岛既是近在咫尺的潜在威胁,也是无法回避的地缘挑战。它看似孤立,却深深牵动着亚太乃至全球的力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