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清华大学的一场演讲中,《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被问到一个颇有趣的问题:“如果有来生,你会选择什么职业?”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的回答是——“当官”。会场瞬间笑声一片。但梁衡却一本正经地解释:在他看来,当官的真正意义是“为老百姓办事,实现自己的最大抱负”。
多年后,他在著作中再次谈到官民关系,留下了“官不扰民,民自富”的观点。这种认识并非偶然,而是源自他数十年新闻生涯的积累与思考。
从记者到名篇作家
梁衡是1946年生人,山西霍州人。青年时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就读,毕业本应在专业领域大展拳脚,却因时代原因被分配到农村当了一年农民。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对知识与理想的追求,他很快凭借文笔和才华进入宣传部门,1971年成为《内蒙古日报》的记者。
记者的工作让他接触社会底层、走遍各地,他常说:“跌一跤,也要抓把土回去。”在内蒙古的经历,让他第一次体会到新闻与人民的紧密联系。1978年,他加入《光明日报》,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采访了大量基层人物,其中不少普通人因为梁衡的报道而被全国知晓。
比如,一位养猪人因他的报道成为改革典型,生活从此改变。还有山西的几位代表,因他笔下的真实描写,成为时代楷模。梁衡总结自己的写作秘诀——抓住时代脉搏,关心百姓所想,再结合自己独特的发现,就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
他的代表作《晋祠》,原本是一篇退稿,却因刊发在副刊上意外入选初中教材。这也成为他进入教材的第一篇文章,此后,他先后十余篇作品被收入教材,影响了几代学生。
文学与新闻并行
梁衡不仅是记者,也是一位有文学追求的作者。他的成名作不仅赢得新闻类大奖,还获得文学类奖项。1975年,他写的一首诗刊登在杂志上,收获14元稿酬,让他更加坚定了写作的信念。
无论是速写般的新闻稿,还是耗费二十年打磨的《大无大有周恩来》,他都力求既真实又富有文学张力。他的“政治散文”风格,既记录历史人物,又能引发公众思考。
观察时代与为民之心
梁衡亲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他曾回忆,1980年代初第一次见到外国记者带回来的厕纸时,自己震惊不已,这样的细节让他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也理解了改革开放的迫切性。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呼应百姓需求,贴近社会脉动,因此广受欢迎。
他始终认为,官员要想百姓富足,就不能无谓折腾。“官不扰民,民自富”是他多年新闻观察后的总结。
为官与责任
随着事业发展,梁衡历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要职,但他始终强调,当官意味着责任,而不是“作秀”。他曾筹集大批棉衣送给困难群众,却愤怒地发现一些地方官员把棉衣囤在库房,只待节日作“政绩”。这类经历让他更坚定:真正的官员要办实事、为民谋利。
他还曾无偿捐献自己的著作,帮助新疆出版社出版教育书籍,四处奔走筹款,只为更多人受益。即使在身居高位时,他依然保持写作与社会关怀。
一位平凡又不凡的老人
退休后的梁衡,仍笔耕不辍。他写林业题材的书,呼吁保护生态;他写历史人物,剖析精神与品格。他衣着朴素,生活低调,却用四十多年时间留下了一篇又一篇影响深远的作品。
梁衡的人生,是记者、作家与官员的多重结合。他既是记录者,也是思考者,更是实践者。从新闻一线到权力岗位,他始终坚持:当官不是享受,而是服务;写文章不是炫技,而是记录人民与时代。
这正是梁衡的价值所在——为文铸魂,为民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