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常:美国力推,苏联反对
中国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其背后是一段曲折的国际博弈史。要讲清这段历史,还得从二战期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起。
1943年,正值罗斯福的第三个总统任期。那时,二战已进入关键阶段:历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德军惨败告终,欧洲战场从此逆转;同年,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出任盟军欧洲战区的最高指挥官;意大利先是投降,随后又对德国宣战;而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在中途岛战役失利后,被迫转入守势。盟军逐渐占据优势,战争的天平正在倾斜。
罗斯福清楚,虽然战火未息,但未来的世界秩序必须提前谋划。他回想起一战后的“国际联盟”,这个由美国推动建立的组织最终因为软弱无力、美国自身缺席而走向失败。罗斯福下定决心:战后绝不能重蹈覆辙,新的世界格局必须由“世界警察”来维持,而警察的角色要由最强的几个国家来担任。
在罗斯福的构想中,首当其冲的是美国。凭借工业实力和战争中的有限损失,美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英国虽然在战争中元气大伤,但依旧拥有不容忽视的国际影响力。苏联则以强大的军力在欧洲抗击德军,是盟军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三个国家的入选毫无悬念。
争议在于第四个位置。罗斯福选择了中国。理由很简单:中国有4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长期坚持抗战,牵制了日本的大部分兵力。如果没有中国,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将更加难以遏制。然而,这一提议立刻遭到苏联的强烈反对。斯大林认为,中国贫弱不堪,连自身权益都难以保障,根本不够资格。他提出的理由是:中国没有参加德黑兰会议,自然不该列入大国之列。
但罗斯福态度坚定。他认为,没有中国的世界秩序是不完整的。经过一番博弈,苏联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妥协。原因在于,苏联当时急需美国开辟第二战场,缓解东线压力。就这样,中国凭借美国的支持,成功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行列。
与一战后的屈辱相比,中国的地位已有质的提升。当年,中国虽是战胜国,却在巴黎和会上权益被轻易让渡给日本。而这一次,中国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个核心席位。
事实上,美国支持中国入常并非出于“友情”,而是战略考量。美国担心战后苏联坐大,而英法的实力又严重受损,无法独立抗衡苏联。拉上中国,不仅能制衡苏联,还能在亚太地区平衡力量。英国起初也反对中国入常,但看到美国坚持,苏联也让步,便转而要求法国一同加入,以维持自身在欧洲的影响。最终,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苏、英、法的格局确立。
联合国于1945年正式成立,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开始承担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此后,中国在抗美援朝中展现实力,逐步确立了在东亚的影响力。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次,不再仅仅依赖他国支持,而是凭借自身力量赢得国际认可。
回望这段历史,美国和苏联对中国的态度,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使然。国际关系从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扶持中国,是出于战略需要;苏联反对中国,同样也是基于自身利益。
但无论如何,中国最终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这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一步,也是现代国际秩序中极具意义的历史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