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铁束”激光系统研制已有二十年历史,最近宣布完成研制并将在年底前向以军配备。随着这种新型定向能武器的成熟,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试验或部署激光武器,尤其把它当作对付无人机和近距来袭弹药的新选择。下面把这些内容用更通俗的语言梳理一下,便于理解。
先说“铁束”和激光防空系统是怎么工作的。总体流程很直观:雷达先发现来袭目标,跟踪并把信息交给火控系统,火控将激光器瞄准目标;激光束在短时间内持续照射目标表面,用高强度热能灼烧或引发结构失效,从而使无人机、来袭导弹或迫击炮弹失去战斗力或在空中解体。因为把能量集中在一个点上,所以对付小型、薄壁的无人机只需几秒钟,而对付厚壁、坚固的弹体(比如迫击弹)则需要更长时间并且对稳定性、跟踪精度、制冷和电力要求更高。 激光武器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弹药”成本低:能量来自电源,打掉一个轻型目标的边际花费只是电能消耗,远低于用拦截导弹的成本。因此在面对大量、廉价的无人机蜂群时,激光器可以通过高发射率和快速重置,在阵地附近反复拦截多架目标,经济性和持续作战能力更有优势。但它也有局限:对抗远程、装甲厚或在恶劣天气(大雾、沙尘、强降雨)中效果会下降,且需要稳定的大功率电源和有效散热系统。 多个国家都在推进这类武器的研发与部署。法国已经向企业订购了激光防御系统,计划在2030年前用于对抗无人机,推测会先用于舰艇,但在地面也具备应用潜力。白俄罗斯在“西方-2025”演习上展示了名为“番红花”的激光系统,宣传称可在不到10秒内在约1公里内毁伤四旋翼无人机,最大工作距离约1.5公里,探测距离可达4.5公里,整套系统装在车载底盘上并配套光学和雷达传感器,适合保护重要设施或封锁战场。中国在阅兵和公开展示中也出现了多种激光装置,例如“蓝鹰-1”等,被描述为可用于对付战术级别的弹道或巡航威胁,另外还有更小型的激光武器专门用于摧毁无人机,说明中国在试验场和部队层面都已开始引入定向能技术。俄罗斯在激光武器的研究上并不落后:早在冷战时期就有相关试验,近年公开的“佩列斯韦特”系统更多用于致盲或干扰敌方侦察卫星和无人机,使对方侦察能力失能,而不是直接用于拦截远程弹道弹。 总的来看,激光武器正在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近程防御手段,尤其适合应对大量、成本低的小型无人机和部分近距弹药。但它并非万能:能量供给、散热管理、天气条件、跟踪精度等技术瓶颈仍需攻关;同时,如何把激光与现有雷达、指挥控制和其他防空系统高效整合,也是实际部署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未来几年里,随着技术成熟和实战检验,激光武器很可能会在舰艇、装甲车和固定防御点上更广泛出现,成为现代防空体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