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阅兵里那支特别引人注目的核导弹方队。
虽然事隔好几天我才提起它,但这是因为这支方队值得反复品味。别人看了一遍可能就过去了,而细看会发现它和其他方队不太一样:它不仅是摆出来让你看,更是在“看”的同时把信息讲给你听。
回想9月3日,当“东风-5C”驶过天安门时,解说员一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立即把这枚导弹推上了公众关注的高点。显然,解说的目的不是为了炒作,而是想让那些用心看、用心听的人读懂背后的含义。
这次展示的五种核导弹里,有两款——开场的“惊雷-1”和压阵的“东风-5C”——是以裸弹形式直接亮相,外形一目了然;其余三款则被装入大型发射筒中,外观看不清。把导弹裸露出来,等于把尺寸交给别人去估算;估算出尺寸后,再配上一句“覆盖全球”的说明,就能让专业观察者倒推出这枚导弹采用了怎样的技术路线和能力水平。
“惊雷-1”也是同样的逻辑:解说直接说它是“空基远程导弹”,一句“远程”就把射程的下限透了出来。照我们的导弹分类,“远程”意味着射程在一定范围之上,这让观察者去核算其可能达到的能力,进而判断这是不是现实技术而非夸张宣传。
其它几款导弹的解说和摆放也都在传递信息。比如“巨浪-3”被明确称为潜射洲际导弹,这就意味着它的射程属于洲际级别,与此前的“巨浪-2”相比能力上有明显区分。再比如展示顺序与编号之间的微妙安排——“东风-61”被放在“东风-31BJ”之前,本来序号越大通常意味越新越先进,但这次的排列打破了常规;同时,解说对“东风-31BJ”特别强调“新型”二字,而对“东风-61”则只是笼统称为陆基洲际导弹——这些措辞上的差别经过反复审核,必然有其意图,值得推敲。
把这些表述放在一起看,传达出的核心信息是: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打明牌”。什么叫打明牌?就是把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让对手看到你的实力,从而达到威慑效果。相对应的,早期在实力不足或需要保密时,会选择“打暗牌”——不把所有细节公开,让对方猜不清楚你的真实能力。
打明牌并不意味着毫无保留。事实上,这次展示既有明确曝露的“明牌”,也有不方便完全公开的“暗牌”。像“东风-5C”“东风-61”“巨浪-3”这些重量级平台,其总体存在和规模是可以被观察和估算的;但像“惊雷-1”这种空基导弹,你能看到挂载它的飞机,却难以掌握到底有多少库存可用。又如“东风-31BJ”这类以井基发射为主的系统,虽然发射井的位置和数量可能被识别,但在整体兵力和弹头部署上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这次从更“开门见山”的展示风格来看,说明我们的核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从单一平台向真正的“三位一体”方向发展,从而为国家的防卫与威慑提供了更稳固的支撑。总之,阅兵不只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场有意传递战略信息的演示:既让外界看到实力的增长,也在战略上保留了必要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以维持威慑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