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蒋介石的亲戚在新中国大陆的那些事,总让人觉得历史这东西真奇妙。很多人以为国民党高层都一股脑儿去了台湾地区,可没想到还真有那么一位,留在大陆后职位蹿得老高。
就是竺可桢,这位气象学大牛,1950年就坐上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宝座,副部级待遇,在蒋介石那堆亲戚里头,绝对是独一份的最高。
竺可桢和蒋介石的亲戚关系,说白了就是宗族那点旧账。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早年先嫁了个竺姓男人,生了个儿子,结果丈夫和孩子先后没了,她才改嫁蒋肇聪,生下蒋介石。
王采玉那竺姓前夫,属于浙江奉化溪口的竺氏家族,这家族在当地挺有根基,人丁兴旺,势力不小。竺可桢的父亲呢,也出自同一个竺氏宗族,还是没出五服的本家兄弟。简单说,两人家谱上沾亲带故,虽然没直系血缘,但搁在老一辈人眼里,这层关系够铁了。
后来竺可桢和蒋介石碰面,两人聊起家世,蒋介石一听这渊源,立马认下竺可桢当表弟。这事儿在民国浙江官场不算啥大秘密,圈里人多少知道点。比如阮毅成,当时的浙江民政厅长,跟竺可桢关系铁,还帮着筹建浙江大学法学院,私下宴请时偶尔提提这层事儿。
阮毅成儿子阮大仁后来在美国,2014年捐出父亲的书信时,才把这秘密捅开,媒体一报道,顿时热闹起来。竺可桢自己呢,从来不拿这关系当资本,专心搞他的气象研究,教育事业,压根儿没沾过政治边儿。
这层亲戚关系听着玄乎,其实挺接地气的。旧社会宗族观念重,认亲认到这份上,帮衬一把也正常。1936年竺可桢接浙大校长时,向蒋介石提了仨条件:经费得稳,用人权得全,任期先试半年。蒋介石居然全答应了,这在当时可不是小事儿。
浙大从那以后经费足,竺可桢爱请谁就请谁,包括些持进步观点的学者,当局也没多管。说到底,这亲戚纽带起作用了,但竺可桢没钻空子,学校办得风生水起。
抗日时西迁四次,2600多公里,师生队伍硬是保住了,英国人李约瑟都夸是东方剑桥。竺可桢这人,骨子里是科学家,亲戚关系对他来说,就跟家谱上的一行字,没啥实际利用价值。
这关系也反映了民国知识分子那点尴尬。竺可桢早年留美,哈佛博士,1928年建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1932年画出中国第一张本土天气图,打破外国垄断。可他跟蒋介石的交集,更多是工作上的。
蒋介石办教育不小气,浙大经费从不短缺,竺可桢借这机会,招揽人才,学校成气候了。但这亲戚标签,也让竺可桢在1949年成了焦点。蒋介石败局已定,还惦记拉他去台湾地区,可见这层关系的分量。
1949年,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急眼了,开始“抢救学人”,想把文化界大咖拉去台湾地区。竺可桢自然榜上有名,不光因为学界地位高,还因为那层表兄弟关系。4月23日南京解放,蒋介石退到上海,5月初就派儿子蒋经国去杭州劝竺可桢。
蒋经国直言,这是父亲的意思,专机随时待命,赶紧走。竺可桢婉拒了,说大局已去,自己得留下来。蒋经国没死心,5月3日杭州解放前夕,蒋介石又发电报给阮毅成,让他转告竺可桢和陈叔通,要是愿意去台湾地区,飞机直接飞杭州接。
阮毅成二话不说,赶去见竺可桢,复述了蒋介石的原话。竺可桢还是摇头,态度坚定。5月6日,竺可桢在上海枫林桥意外碰上蒋经国,后者又登门劝说,强调父亲的诚意,专机已在浦东机场等着。竺可桢重申立场,没松口。这拉锯战,蒋介石父子下了血本,可竺可桢铁了心留大陆。
傅斯年从台湾地区来电,也邀他去台湾大学,竺可桢同样谢绝。说白了,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竺可桢一贯的家国情怀。他早年就信“科学救国”,抗日时领浙大西迁,保人才不丢,现在国家变天,他更得留下建新气象体系。
蒋介石拉人,不是单纯看重人才,那层亲戚关系加分不少。竺可桢要是去了台湾地区,估计也能混个好位置,但他人品在那儿,科学家该干啥就干啥,不掺和政治。拒绝邀请后,他北上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蒋介石那边,估计气不打一处来,但也没辙。阮大仁后来披露这些书信时,说父亲阮毅成生前就讲了这段,证明蒋介石真下过功夫。1949年这春天的争夺战,竺可桢用选择站队,成了蒋介石亲戚里头最出挑的那个。不是靠关系,而是靠骨气。
蒋介石的“抢救学人”计划,本意是保住国民党文化命脉,可执行起来磕磕绊绊。胡适、傅斯年去了台湾地区,竺可桢、钱学森留大陆,各有各的路。这拉锯,暴露了时代的分水岭,知识分子得选边站,竺可桢选对了科学和国家。
新中国一成立,竺可桢就当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0年10月16日正式上任。这职位在当时是副部级,蒋介石留在大陆的亲戚里,绝对是顶尖的。
其他亲戚要么去了台湾地区,要么低调过日子,竺可桢这表弟,直接管起全国科研大局。为什么给他这么大信任?一是他学界威望高,早年建气象所,抗日救校,底子硬。二是他拒绝蒋介石邀请,表态清楚,新中国需要这样的人。
上任后,竺可桢没闲着,1950到1953年兼地理研究所筹备处主任,1956到1970年管综合考察委员会,还当了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多年。他牵头建43个研究所,重点抓气象、地学、生物、天文,帮新中国搭起科研骨架。
1950年代初,他在北京办公室批文件,规划自然资源普查,摸清全国家底:地形、气候、土地、水利、矿藏、动植物、人口,全盘托出。这活儿干得扎实,为后来林业、水利、沙漠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竺可桢这人,行政管理接地气,不摆架子。年过花甲,还亲力亲为,1956年起组织综合考察队,大兴安岭测树轮,长江流域查水位,西北沙漠取土样。每次科考,他都盯数据准确,报告写得详实。
1950年代,他还推动中国科协工作,当副主席,联络科学家,建起新体系。蒋介石亲戚这标签,对他来说是包袱,他用实际行动甩掉:不搞特殊,专心科研。台湾地区报纸偶尔提他,竺可桢从不回应,眼睛只盯着大陆的山河。
这高位,不是白给的。竺可桢早年留美,伊利诺大学农学院转气象,哈佛访学,底子厚。回国后,南京高师地学系主任,南开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所长,一步步爬上来。
新中国给他平台,他回报以贡献。1950年任命那天,北京会场简单,他接过书,点点头,继续干活。这担当,内涵深:科学家不光钻研,还得服务国家。蒋介石那边,估计后悔拉不住人,但历史就是这样,竺可桢的路,走得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