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高考”的黑历史:发榜全录取的南方人!看看老朱都做了啥?
创始人
2025-10-11 00:31:09
0

明朝初年,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迫切需要一批有能力的文人来协助治理。于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他恢复了科举制度。

不过,当时连年战乱,许多有学识的人不是战死沙场,就是中途放弃读书,再加上南方士族对科举的抵制,真正能参加考试的人非常有限。朱元璋因此失望至极,一度让科举停摆十多年。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科举才重新启用,两年后更是颁布《科举成式》,为明朝之后两百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定了成文法规。

明初各地发展不均,南方经济富庶,文风鼎盛;北方为了防御残元势力,重武轻文;西南则经济落后,长期由地方少数民族势力自治。于是,科举天然对南方学子更有利。据《明清进士碑录索引》统计,洪武至永乐年间录取的2792名官员中,南方籍就有2228人,占了近八成。

朱元璋深知科举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更是平衡各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于是,他等待机会出手干预。洪武三十年(1397年)“南北榜事件”便是转折点。这一年殿试录取的51人全部来自南方,北方学子一人未中,引发巨大不满。朱元璋借机复查试卷,却发现北方士子的文理并不出色,还出现许多忌讳之语。最终,他震怒之下处死了包括状元在内的考生和相关官员,随后亲自主持策问,录取61名北方人,史称“北榜”。从此,科举在平衡南北势力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了进一步稳定边疆,朱元璋还在西南实行灵活政策。当地的土司子弟可以免试入国子监学习,被称为“士官生”,这是一种政治上的笼络和妥协。同时,明政府还采取就近乡试、合并附考、增加名额等方式,鼓励偏远地区学子参与科举。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当地教育发展,也让汉文化逐渐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然而,随着考试制度日渐成熟,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发达地区的考生为了享受西南等地的优惠,冒籍改换籍贯,形成早期的“高考移民”。这种现象往往需要金钱和权力支持,严重破坏了科举的公平性。虽然明政府多次下令整治,却始终未能彻底杜绝。不过,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边疆地区科举的普及。

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学校建设和文化教育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子弟积极应试,并取得佳绩。例如云南彝族、回族等地,都出现了大量举人和进士。这不仅提升了边疆的文化水平,也为中央政权输送了人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相比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云南在明代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分裂倾向,这与科举制度长期深入推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明朝通过科举制度实现了文化教化与政治统治的结合,不仅稳固了政权,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高考制度,以及香港、澳门的治理模式中,看到这种历史经验的影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艺术苏河”2025展演季启幕... 11月10日,“艺术苏河”2025展演季开幕式在上海静安百空间·光二仓库正式举行。 本次展演季设置“...
(粤港澳全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 11月10日,第十五届全运会艺术体操项目集体全能决赛在深圳市坪山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四川队发挥出色夺...
原创 高... 公元249年,趁着曹爽和曹芳一起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的时机,司马懿发动政变,占领了曹魏的都城洛阳。当曹...
寻脉与重生:郑忠艺术的文明探源 郑忠的“文脉之光”、“红山”系列,以彩墨为桥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他运用标志性的深邃肌理与斑...
刚刚!中美大利好!全线大涨 【导读】全线大涨 中国基金报记者 泰勒 大家好,今天的市场,表现尚可,个股涨多跌少,沪指震荡上涨,创...
震惊!市场茶油背后竟藏着这些你... 在健康饮食的浪潮下,茶油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健康功效,逐渐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然而,市场...
宅家久了就会随机获得一种“怪人...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卡夫卡《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雷戈尔。他某日早晨醒来,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甲虫。 躺在安...
太原市尖草坪区委副书记、区长张...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关系到全年污染防治攻坚成效,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超美艺术装置背后的健康希望:中... 一个巨大的心脏模型上遍布苔藓,但在有些角落却开出鲜花。工作人员说,很多疾病会伤害心脏,随着新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