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脱险记:一位侦察兵的生死突围
1947年寒冬的12月7日,淮安县敌工站的侦察员李凤岐接到一项秘密任务。这位经验丰富的战士需要孤身潜入淮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侦察敌情。清晨的薄雾中,他裹紧棉袄,踩着结霜的土路向敌占区进发。
侦察行动出乎意料地顺利。李凤岐像影子般穿梭在街巷间,将敌军布防情况牢记于心。午后,他按计划撤离,沿着田间小道向南马厂村折返。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麦田上,李凤岐的脚步轻快起来,暗自庆幸任务圆满完成。
命运总爱开玩笑。下午三时许,当李凤岐行至徐杨大路口时,十几个荷枪实弹的还乡团士兵突然从土路拐角处冒出来。双方距离太近,躲避已来不及。李凤岐急中生智,压低帽檐往路边避让,却听见一声刺耳的吆喝:那不是李凤岐吗?快抓住他!原来对方有人认出了这位曾经的抗日战士。
追逃在麦田间激烈展开。李凤岐拼命奔跑,但敌人很快追上,一记枪托重重砸在他背上。他踉跄倒地,随即被七手八脚捆了个结实。粗粝的麻绳深深勒进皮肉,李凤岐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夜幕降临时,敌人押着他来到张桥小王庄。还乡团小头目带着众人闯进村民吴必荣家——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恰好是头目的远亲。酒菜上桌的喧闹声中,李凤岐被关进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顶压得极低,唯一的出入口是山墙的小门,门口还站着持枪的哨兵。
吃完饭就把屋里那人处理掉。门外飘来的对话让李凤岐浑身发冷。原来马厂镇的镇长怕夜长梦多,已下令将他活埋。院子里推杯换盏的声音越来越响,而王丕、张茂生两人正扛着铁锹去挖坑。死亡近在咫尺,李凤岐拼命挣扎,但绳索纹丝不动。
转机出现在吴必荣端来饭碗的那一刻。这位朴实的庄稼汉借口让同乡吃顿断头饭,巧妙地支开了哨兵。当粗糙的陶碗递到手中时,李凤岐摸到了藏在饭底的小铲刀。他强忍激动,假装吃饭时悄悄割断了绳索。
夜色渐浓,李凤岐抓住敌人酒酣耳热的时机,猛然发力顶开茅草屋顶。在木椽断裂的巨响中,他像离弦之箭般窜出牢笼。等醉醺醺的敌人反应过来,只见屋顶破了个大洞,俘虏早已无影无踪。
后来李凤岐回忆道:我躲进村南的乱坟岗,趴在坟堆里整整一夜。追兵打着火把在周围转了好几圈,最近时脚步声就在耳边。直到东方泛白,搜捕的敌人才骂骂咧咧地撤走。
这段惊心动魄的脱险经历,成为解放战争洪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正是无数像李凤岐这样的普通人,用勇气在黑暗中点亮了希望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