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从被动挨打到顽强抵抗,再到最终反击的艰难历程。这段充满血与火的岁月,对于未曾亲历的现代人而言确实难以想象,但最终的胜利果实,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永远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
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不仅有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还有许多国际友人伸出援手。其中一位鲜为人知的英雄,其贡献堪比著名的白求恩大夫,甚至救治范围更为广泛。他就是被誉为美国密码之父的赫伯特·雅德利,一位秘密来华协助中国破解日军密电的传奇人物。
作家麦家创作的《风语》及其改编影视剧,让更多人了解到密码破译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虽然许多抗战题材作品都会提及电文、情报等元素,但往往一笔带过,鲜少展现破译工作的艰辛过程。
密码破译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问,不仅需要精通数学、物理等学科,还要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不同国家的加密算法千差万别,破译者更需要过人的语言天赋。电视剧《风声》开篇就生动展现了破译专家们为破解一条电文,连续数日废寝忘食的场景。这绝非他们能力不足,而是密码破译本就如此复杂艰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在战争中尤为重要。当时中国军队屡屡截获日军密电却无法破译,眼睁睁看着战机流逝。军统负责人戴笠面对电讯系统的短板,特别是重庆屡遭日军精准打击的困境,决定寻求外援。他通过驻美专员肖勃,联系上了已遭美国解职的密码专家雅德利。
雅德利在一战中创建了著名的美国黑室,为盟军立下汗马功劳。但新任国务卿史汀生以不道德为由解散了黑室,使这位密码天才陷入失业困境。戴笠的邀请恰逢其时,不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还有丰厚报酬。1938年9月,雅德利启程来华。
这段旅程危机四伏。雅德利因出版《美国黑室》暴露太多机密,成为各国情报机构关注的目标。戴笠不得不派人沿途保护,耗费巨资打通关节。经过香港、昆明中转,雅德利终于在同年11月抵达重庆。在朝天门码头,他的出现立即引起注意,幸有便衣特工护送才得以脱身。
初到重庆,雅德利拒绝破译过时的电报,认为时效性已失。他很快发现任务比预想更艰巨:日军密码体系与美国截然不同,语言障碍更是雪上加霜。没有日文打字机,他就手抄学习;发现电文中反复出现的十个日文字母对应0-9的数字,这一关键发现为破译工作打开突破口。
雅德利推测日军电文可能包含轰炸情报,特别是天气信息。就在他研究最新电文时,重庆遭遇大规模空袭,近百枚炸弹造成惨重伤亡。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倍感紧迫。随后日军变本加厉,甚至定时发报挑衅。雅德利发现电文中晴天出现后必有空袭的规律,当再次破译出晴天预警时,尽管戴笠将信将疑,空袭果然如期而至,造成上千人伤亡。
这次成功验证让戴笠对雅德利彻底信服。为减轻工作压力,雅德利开始培养中国学员,就像当年在美国培养情报人才一样。他带领团队不仅破译电文,还揪出了潜伏的日谍,有效遏制了日军对重庆的轰炸。
然而这位功臣仅在华工作不到两年就被召回美国。回国后他未能重返密码岗位,转而写作《中国黑室》等著作。虽然后来改写间谍小说,但字里行间仍透露出对密码工作的眷恋。
雅德利培养的中国学员成为军统电讯中坚,继续为抗战贡献力量。尽管他的名字鲜为人知,但其卓越功勋永远铭刻在抗战史册中。这位国际友人用专业知识和无畏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