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一位史官笔下的历史天平
司马迁出身于显赫的家族,其高祖是秦朝铁官,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汉朝要职。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他编撰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使他名垂青史。然而,这位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的史官,是否真正做到了秉笔直书呢?
细读《史记》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的记载极为详尽,称赞他是秦将李信之后,家族世代精通骑射,堪称当时的神枪手;而对战功更为显赫的卫青、霍去病却着墨甚少。这三位虽同为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但战功却有天壤之别。卫青七战七捷,霍去病封狼居胥,都是改变汉匈战局的关键人物;而李广终其一生未能封侯,按汉制无军功不封侯的规定,正说明其战功有限。
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着司马迁的个人情感。首先,他与李广同属名门之后,命运也颇为相似:李广因迷路贻误战机而自尽,司马迁则因言获罪遭受宫刑。这种同病相怜使他在记述时对李广格外倾注。其次,卫青、霍去病凭借外戚身份(卫青之姐为汉武帝卫皇后,霍去病是其外甥)平步青云,这与司马迁世家子弟的价值观产生冲突。他在《史记·佞幸列传》中直言: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流露出对凭借机遇上位者的不屑。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述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这种个人遭遇无疑影响了他的历史评判。作为史官,他开创了纪传体先河;作为凡人,他的笔端难免带着情感的砝码。这提醒我们:历史从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透过书写者棱镜的折射,真正的历史真相需要读者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