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权谋录:李时篇——御前红人的为官之道》(第三十回) 上回说到:万国来朝的盛况下,那些执意要给大明送礼的番邦使节 前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首辅夏言的传奇,但正如梨园行当里的老话:没有绿叶衬,哪来红花艳?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嘉靖朝一位深谙为官之道的配角——礼部尚书李时。
这位河北任丘出生的官宦子弟,其父李蓕曾任莱州知府。弘治二年(1489年),李时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从翰林院编修一路升迁。特别要说明的是,他担任的侍读学士虽只是五品官,却是人人艳羡的天子近臣——每日的工作就是陪嘉靖皇帝读书论道。 要知道在大明官场,见皇帝可比登天还难。地方官员终其仕途未必能睹天颜,即便是京官,若非位列九卿,连早朝都只能远远跪在殿外。而李时却能日日与皇帝促膝长谈,这份殊荣让多少同僚眼红不已。 嘉靖三年(1524年),这份御前行走的加持终于显现威力。李时先是升任礼部右侍郎,不久便执掌礼部,成为正二品的朝廷重臣。此时正值大礼议尘埃落定,嘉靖皇帝志得意满,决意改革礼制。首辅张璁、权臣夏言负责统筹,具体事务则全权交由李时操办。 这位老成持重的礼部尚书深谙为官三昧:每当朝臣争论不休时,他从不轻易表态,而是将各方意见整理成册,恭请圣裁。这种不争为争的智慧,让嘉靖帝龙心大悦,特赐忠敏安慎银章以示恩宠。要知道在等级森严的明代,御赐之物堪比丹书铁券,可惜李时不久竟将此重宝遗失。令人称奇的是,皇帝非但不怪罪,反而重新赐了一枚——这份圣眷,堪称嘉靖朝独一份。 但李时的仕途传奇还在继续。嘉靖十年(1531年),随着张璁罢官、桂萼病逝,内阁仅剩翟銮独撑大局。面对堆积如山的奏章,嘉靖帝急调李时入阁协理。有趣的是,虽然后来居上,李时在内阁的地位却高于翟銮。不过这两位老臣倒是相安无事——毕竟权力蛋糕足够大,何必争得面红耳赤? 正如紫禁城的飞檐斗拱,既需要雕梁画栋的华美,也离不开榫卯结构的稳固。李时这样懂得伴君如伴虎之道的能臣,正是维系大明王朝运转的重要齿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有时候不争锋芒,反而能走得更远。 下回预告:无名小卒的逆袭——那个让主角黯然失色的传奇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