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入江口的千年变迁:从汉津县到蔡甸区的历史沿革》
(上图为汉江汇入长江前的最后一段流域——武汉市汉阳区南岸嘴沿岸的现代建筑群)
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秦岭山脉的汉江,如同一条蜿蜒的银龙,流经1577公里后,最终在武汉汉阳区的南岸嘴与长江深情相拥。这个被称为中国角的黄金水道交汇处,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连接中国东西部的重要枢纽。
在汉江入江口附近,曾有三个以汉字命名的兄弟县城比邻而居:汉川县(今汉川市)、汉津县和汉阳县(今武汉市汉阳区)。其中汉津县的去向最令人好奇。要解开这个谜团,需要回溯到隋唐时期。当时的沌阳县(治所在今汉阳西部)因地处沌水北岸而得名,后更名为汉津县,县治设在现今蔡甸区的城头山一带。这个充满水运特色的县名仅存续了7年——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因县城位于汉水北岸,按照水北为阳的命名传统,正式更名为汉阳县。
(上图为汉川市新河镇汉江沿岸风光,这里已成为承接武汉汉正街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个地理矛盾:现在的汉阳区明明在汉江南岸,为何不叫汉阴?这要从明代那场改变地貌的大洪水说起。1465-1470年间,汉水在硚口段发生历史性改道,原本在汉水北岸的汉阳城,因河道南移变成了名不副实的江南城区。但考虑到汉阳之名已沿用千年,且比汉阴更显阳刚之气(陕西已有汉阴县),这个美丽的错误就被延续了下来。
鼎盛时期的汉阳城规模惊人——如今汉阳中心城区的月湖,当年竟是面积达3000亩的城中湖,更是三国时期吴蜀交锋的四次古战场。汉水改道后,汉口从汉阳分离出去,而汉阳县治所也在建国初期西迁至蔡甸镇。根据《汉阳县志》记载,这片土地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沌阳到汉津,再到汉阳的两次重要更名。
(上图左侧为蔡甸城区汉江沿岸的高层住宅,右侧是东西湖区石榴红村的田园新貌)
津字在古汉语中既指渡口,也喻指要冲之地。当1992年汉阳县迎来撤县设区的历史机遇时,本可借机恢复汉津这个富有历史底蕴的旧称。但出人意料的是,当地最终选择了蔡甸区这个更具地方特色的名称,让存在仅7年的汉津县名彻底成为历史记忆。这个选择背后,或许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地方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