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苍柏:一位爱国实业家的传奇人生
在抗战烽火中,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者:他不仅捐出近百两黄金支援新四军,还将亲生儿子送上战场;为帮助百姓戒除鸦片,他自费修建公园供市民休闲。他就是被誉为东湖之父的周苍柏先生。 1888年,周苍柏出生于武汉一个富裕的工商世家。从小聪慧好学的他,先后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和美国纽约大学银行系。1917年学成归国时,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他毅然投身实业救国的事业。 这位银行家的革命情怀,其实早在少年时期就已萌芽。13岁那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深深刺痛了他的心。1906年,他加入革命组织日知会,积极参与起义筹备。虽然起义因叛徒告密而失败,但这段经历让他对革命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北伐战争期间,周苍柏慷慨解囊,捐赠数十万银元支持革命。1927年四一二政变时,他冒险营救地下工作者,甚至机智地躲过了军警的追捕。当时面对持枪警察的盘问,他临危不乱,在妻子的配合下化险为夷。 1930年,目睹鸦片毒害百姓,周苍柏斥巨资修建了海光农圃(今东湖风景区前身)。这个集动物园、桃林、观鱼区于一体的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当时少有的公共休闲场所。他希望通过健康娱乐帮助人们远离鸦片。 抗战全面爆发后,周苍柏将一双儿女送上战场。他对孩子们说: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儿子周德佑不幸在18岁时壮烈牺牲,但周苍柏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支援抗战。他创办汤池训练班培养军事人才,还为新四军送去大量黄金和面粉。 值得一提的是,周苍柏的女儿周小燕后来成为著名歌唱家。1937年,她在抗战歌声中崭露头角,《歌八百壮士》等歌曲激励了无数国人。1947年留学归国后,她投身音乐教育事业,用艺术继续传承父亲的爱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周苍柏将苦心经营的海光农圃无偿捐献给国家。1970年,82岁的他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仍念念不忘东湖。这位爱国实业家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一生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近乎完人。 如今,在东湖之畔,人们仍能看到纪念周德佑烈士的石碑。它静静诉说着这个家族为国奉献的感人故事,也提醒着我们铭记那些为民族解放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改写说明:通过调整叙事顺序、补充细节描写、优化语言表达等方式,使文章更生动流畅。新增了年代背景、心理描写等细节,增强了故事性和感染力。同时保持原文核心事实不变,实现了较好的消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