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福建三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风景如画的大金湖。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山城曾经是福建工业发展的心脏地带——全省过半的钢铁、化肥都产自这里,还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兵工厂和重型机械厂。那么,这座山区城市为何能成为工业重镇?如今的它又发展得如何?让我们一探究竟。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正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美国在东海虎视眈眈,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战争阴云密布。当时福建工业主要集中在福州、泉州等沿海城市,极易受到来自太平洋的军事威胁。为此,国家启动了著名的三线建设战略:将沿海工业向内陆转移,构建纵深防御体系。
福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小三线布局。三明、南平、龙岩三座山城凭借武夷山、戴云山、玳瑁山等天然屏障,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1958年,福建决定建设省内最大钢铁厂。经过周密考察,三明从众多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这里不仅有沙溪河提供充足水源,周边山区还能构筑防御工事,加上永安石灰岩、龙岩无烟煤等资源可通过铁路快速运输,堪称天选之地。
1964年国际局势再度紧张,国家决定将石家庄的先进火炮工厂内迁。经过严格筛选,三明清流县一处长达4公里的隐秘峡谷成为新址。这里山势险要、人迹罕至,完全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要求。鼎盛时期,峡谷内建起85栋建筑,形成了一座设施完备的军工城,3000多名职工在此工作生活。
与此同时,上海立丰染织厂的技术骨干来到三明,创建了福建首家机械化印染企业——三纺,彻底改变了本省纺织业的落后局面。到1980年,三明GDP已达11.2亿元,是同期厦门的近两倍,与省会福州并驾齐驱。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战略转向,沿海城市凭借地理优势迅速崛起。但三明并未停下脚步:三钢集团已发展成为跨区域的大型企业,2018年更成为福建首个工业旅游AAA级景区;新农村建设中,连片的太阳能板成为亮丽风景,光伏发电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并网创收。
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工业之城,正在新时代焕发青春活力。它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峥嵘岁月,也正在书写转型升级的新篇章。你对三明有怎样的印象?欢迎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