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朝廷内部党派争斗愈演愈烈,各方势力轮番登场。在这场政治漩涡中,东林党与阉党的较量尤为激烈,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股政治力量。
在万历年间,宦官集团已掌控朝政大权。万历皇帝对阉党的宠信,让许多正直的官员深感愤懑。顾宪成便是其中一位直言敢谏的臣子,他因多次直陈己见而触怒皇帝。最严重的一次,是在立储之争中,顾宪成坚持应立皇长子,这与万历想立三皇子的意愿相悖。尽管朝中多人求情,万历仍执意将顾宪成罢官。
回到无锡后,顾宪成并未消沉。1604年,他与高攀龙等志同道合者在东林书院讲学议政,逐渐形成了东林书院派,即后来的东林党。初期成员多为正直之士,他们痛恨宦官专权,主张整顿吏治、广开言路。这些读书人常在书院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针砭时弊,抒发胸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明熹宗即位,大太监魏忠贤掌权,对东林党人展开残酷镇压。天启年间,魏忠贤罗织罪名,制造东林党案,许多忠良之士惨遭迫害。直到崇祯帝继位,铲除魏忠贤,东林党才重获生机。
可悲的是,东山再起的东林党人逐渐背离初心。他们排斥异己,与江南富商勾结,废除工商税赋,却加重农民负担。当李自成起义军逼近北京时,国库空虚到连调兵勤王的军费都拿不出。讽刺的是,这些东林党官员家中却堆金积玉,在国难当头时仍一毛不拔。
明朝灭亡后,这些曾经高谈阔论的东林党人大多屈膝降清。清廷对这些前朝旧臣表面任用,实则轻视。或许直到此时,他们才幡然醒悟:当年的争权夺利、祸国殃民,最终害人害己。这段历史警示后人:任何政治团体若忘记初心,终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