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排行榜中,吕布高居榜首,赵云紧随其后位列第二,而姜维则排在末位。令人意外的是,在天水之战中,这位排名垫底的年轻将领竟然击败了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赵云,这不禁让人想起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俗语。 要了解姜维的真实武艺水平,我们可以从他后续的战绩中寻找答案。单从天水之战来看,两人的实力差距其实相当明显。据《三国演义》记载,两人交手不过数合,姜维就精神倍长,而赵云则暗自惊讶: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战后,这位老将还特意称赞姜维的枪法与众不同。这三个细节充分说明,两人的武艺根本不在同一层次,这与年龄无关。 在遭遇姜维之前,赵云刚刚轻松击败了韩德父子五人。这场战斗对赵云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三合之内刺死长子韩瑛,面对韩瑶、韩琼、韩琪三人的围攻,他游刃有余地化解攻势——用箭射中韩琼面门,生擒韩瑶,轻松解决韩琪。韩家四子号称精通武艺,弓马过人,其父韩德更是善使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在赵云面前却如同待宰羔羊,韩德本人也仅支撑了三合就被刺于马下。 反观姜维,当时在曹魏阵营只是个中郎将级别的天水郡参谋。此人虽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但更像个博而不精的杂家。若他真是顶尖高手,恐怕早就脱颖而出。天水之战中,姜维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设下埋伏,却依然留不住赵云。两人交手时,姜维的表现值得玩味:
首先,精神倍长说明他已使出全力,就像当年许褚战马超时脱衣搏命一般。而赵云却还能分心欣赏对手枪法,足见其游刃有余。赵云惊讶的并非姜维的实力,而是天水这个小地方竟有如此年轻有为的将领——就像在小水洼里发现大鱼般意外。 其次,两人的战斗心态截然不同:赵云从容应对,姜维则渴望一战成名。即便如此,当马遵、梁虔率军夹击时,姜维依然无法阻止赵云突围。战后赵云非但没有恼怒,反而兴致勃勃地向诸葛亮称赞姜维,这更似前辈对后辈的赏识,而非对等对手的认可。 曹操曾评价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在他眼中刘备与孙权根本不在同一层次。同理,赵云对姜维的赞赏更多是惜才,而非对其武艺的忌惮。事实上,姜维的武功与魏延相仿,连张翼、王平都难以应付。当张苞率军进攻时,姜维更是狼狈逃窜。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后期出现的关兴、张苞等年轻将领,与父辈关羽、张飞相比差距明显,更不用说与老当益壮的赵云相提并论。魏延与姜维交手时的诈败实为战术需要,当面对张翼、王平夹击时,姜维很快就力穷抵敌不住。待他逃回冀城时,发现诈败的魏延早已占领城池——魏延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击杀姜维。 赵云和诸葛亮相继离世后,姜维对魏延的忌惮更显其武艺局限。当魏延起兵时,手握重兵的姜维竟不知所措,还要与杨仪商议对策: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此时魏延几乎已成光杆司令,姜维却仍不敢正面交锋,足见其更擅长谋略布阵,而非像五虎将那样冲锋陷阵。铁笼山一役更是暴露了姜维的短板。面对突发状况,他手无器械仓皇逃命,若非侥幸反杀郭淮,恐怕颜面尽失。从慌乱逃跑到反击得手的过程,充分显示他缺乏名将该有的沉着冷静。即便夺得郭淮长枪,也因手忙脚乱而错失补刀良机。 诸葛亮收服姜维后战事依然不利,当费祎试图以收得姜维来安慰时,诸葛亮怒斥道:兵败师还,不曾夺得寸土,此吾之大罪也。量得一姜维,于魏何损?这番话直指姜维的价值局限。后来姜维虽得诸葛亮真传,九伐中原却屡战屡败,其军事才能备受质疑。正史记载中,他甚至连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都不如。 与邓艾之子邓忠的交手更暴露了姜维的诸多问题:不仅误将年轻小将认作邓艾,苦战三四十合不分胜负后,竟欲暗箭伤人。若非邓忠机警,后果不堪设想。邓忠武艺与姜维相差无几,但他与师纂联手仍不敌诸葛尚,这进一步印证了姜维的武功在三国后期将领中也非顶尖。 在三国二十四将排名中,姜维与邓艾位列末席,这或许因为他们更擅长运筹帷幄而非阵前厮杀。以《三国演义》为据可以明确,赵云与姜维的武功存在明显差距。若要讨论在公平条件下,若赵云全力施为,姜维能否支撑三十回合?答案不言自明。至于正史中的评价,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