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事一旦发生,真相就难以还原了,公共事件尤其如此。因为不同的人,基于个人的感受、观念、立场、利益、视角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一定会有差异。每一个人的表述都会偏离真相。这是最近读这本《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给我的感受。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美]施珊珊 著 康海源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5-07
话说公元1372年的一天,刚刚建立大明王朝5年的朱元璋正在处理公务,突然有大臣因要事求见。什么事儿呢?大臣送进来两只瓜。送瓜怎么是要事呢?原来这两只瓜与众不同,它们长在同一个瓜蒂上。古人把瓜生同蒂视为祥瑞,所以大臣赶紧把这事报告给皇帝。这件小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出现了三个存在明显差异的版本:一个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嘉瓜赞》,一个是《明太祖实录》的记载,一个现场目击者宋濂留下的私人记录。
在朱元璋的版本里,他说群臣都说因为我是有德之君,所以才出现了祥瑞,但是我觉得即便我有德,上天为了避免我骄傲也不必降下祥瑞。如果我有过错,上天才会警示我。这对并蒂瓜即便是祥瑞,也是瓜主人和瓜产地的祥瑞。朱元璋暗示,大臣自己定义祥瑞以及把祥瑞与皇帝关联起来,一方面是谄媚,一方面是定义什么是祥瑞,这都会产生蒙蔽与操控皇帝的可能性。朱元璋一方面不否定这个祥瑞,一方面又不能允许大臣定义什么是祥瑞。于是,他低调处理了这件事:收下了嘉瓜并放入太庙,赏赐了献瓜农民1200个铜钱作为路费,把他打发走了。然后亲自撰文自我赞美了一番,还起到了维护思想独立与权威,并对试图谄媚和操控皇帝的大臣进行了警告。
再说第二版本,解缙领衔编撰的《明太祖实录》里,献瓜故事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当时领衔献瓜的大臣是礼部尚书陶凯,他重点向朱元璋表示,瓜的产地是都城南京附近的句容县。我们知道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但当初他祖父是从句容县逃难落户到凤阳的,也就是说这个祥瑞出产于朱元璋的老家,说明祥瑞与皇帝关系密切。这个祥瑞就有了朱元璋当皇帝是天命所归的意味了。很明显是陶凯在刻意拍马屁,而太祖实录也愿意继续拍太祖的马屁以显示大明的合法性。因为太祖实录的出发点就是用来表现太祖的光荣伟大与正确的。
再说宋濂的献瓜版本。宋濂是朱元璋的幕僚,他目睹的献瓜事件并留下私人记录。在他的文章中,领衔献瓜的并不是礼部尚书陶凯,而是中书右丞相汪广洋。汪广洋当时断言并蒂之瓜就是祥瑞,还旁征博引地告诉朱元璋,类似的祥瑞在汉唐都出现过,言下之意,大明可以比肩汉唐。宋濂本人还在现场向朱元璋进言,应该把这个祥瑞向全国公开,表明皇帝的美德孕育了吉祥之物。至于朱元璋最后低调处理祥瑞事件,宋濂认为这反映了太祖皇帝的谦虚。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献瓜的领衔大臣,太祖实录里说是陶凯,宋濂则说是汪广洋。必然至少有一个是假的。我们知道朱元璋称帝后,诛杀了很多大臣,其中就包括被迫自杀的汪广洋。这本书的作者分析,很可能是因为汪广洋作为罪臣不宜作为领衔进献祥瑞的人,所以改成了陶凯。所以,太祖实录其实篡改了历史。很多专家认为,明太祖实录里存在大量不可靠的记载,就是因为永乐皇帝得位不正,需要通过修改太祖实录弥补自己的合法性。
献瓜事件的这三个版本,提醒我们,官方史料未必可信,而个人的表达往往也难以客观。所以,我们在读历史和个人传记的时候,需要要注意避免掉进“表达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