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台政策暗藏玄机。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五角大楼新团队频频发声,将台湾问题摆在了明面上。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无论美国如何兴风作浪,都改变两岸必将统一的历史大势。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核心幕僚的直言不讳,恰恰暴露了华盛顿在台海问题上的真实考量——台湾并非美国的核心利益,即便大陆推进统一进程,美国也不会为此伤筋动骨。
在特朗普新组建的国防团队中,国防部副助理部长奥斯汀·达默格外引人注目。这位主管战略事务的官员上任伊始就频频发声。作为埃尔布里奇·科尔比的得意门生(科尔比已被提名为国防部政策副部长),达默承袭了其导师的现实主义思维。今年早些时候,达默曾秘密访问台湾地区,事后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表示:虽然美国将台湾当局视为重要伙伴,但必须明确防卫承诺的底线,不能为此耗尽美国军事资源。
达默的观点与科尔比一脉相承。在参议院听证会上,面对议员关于台湾问题的质询,科尔比明确表态:台湾地区并非美国的存亡攸关利益,换言之,美国不会为此孤注一掷。这两位实权人物入主五角大楼后,迅速改变了政策风向。科尔比力推的拒止战略主张集中力量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崛起,但刻意淡化台湾问题的战略地位。
细究近年来的对台军售数据,虽然交易次数增加,但单笔金额大幅缩水。特朗普首个任期内批准11批次军售,总额超百亿美元;而拜登政府时期虽增至19批次,但平均每笔仅8亿多美元,且多为零部件而非主战装备。达默团队上任后,虽未改变一中政策的表态,但明确表示台湾问题必须服从美国优先原则,不能无限拔高其战略地位。究其原因,亚太地区军力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军直接介入台海的风险与代价已远超预期收益。
1月20日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特朗普的演讲耐人寻味。在谈及外交政策时,他对台湾问题只字未提,这绝非偶然。从国会山到白宫,特朗普反复强调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聚焦移民、经济、边境安全等国内议题。当晚的白宫新闻简报再次印证了这一立场:新政府将集中精力维护美国核心利益。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就职后第一时间与中国领导人通话,重点放在贸易谈判和俄乌冲突调停上。当中国重申台湾问题红线时,特朗普并未纠缠。事实上,早在就职前他就释放出访华意愿,希望中国协助斡旋欧洲局势。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取向始终如一:美国利益至上。回顾其首个任期,就职首日就签署上百项行政令;此次也不例外,重点聚焦能源政策和预算调整。达默的言论与这一基调高度吻合:印太战略固然重要,但台海问题不应喧宾夺主。
这种低调处理也是对前任政策的刻意区分。拜登时期虽然军售频繁,但其本人屡次失言声称要军事保卫台湾,迫使白宫频频灭火澄清一中政策未变。相比之下,奉行孤立主义的特朗普团队更不愿做出无限承诺。达默等实权人物上任后,五角大楼在亚太事务上展现出微妙立场:台湾重要但不关键。
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的调整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深刻的利益算计。以达默和科尔比为代表的克制派进入决策层后,迅速影响着国防战略走向。他们主导的拒止战略虽然向印太地区倾斜资源,但台湾只是整体防线的一环。科尔比在其著作中早有论述:美国需要防范中国崛起,但不应为边缘岛屿赌上国运。
另一个深层原因是特朗普的孤立主义倾向。在他眼中,贸易协议和访华行程的价值远超台海摩擦,特别是希望争取中国协助调解俄乌冲突。去年9月,特朗普直接叫停4亿美元对台军援,转而推动未来军售计划。这一举动不仅引发岛内震动,也被美国媒体解读为用台湾问题换取中国在贸易上的让步。
美国政界从狂热亲台到谨慎弃台的转变,本质上是利益考量的结果。过往的军售政策犹如饮鸩止渴,虽能获得短期政治利益,却无法改变长期战略格局。达默等人的任命无需参议院批准,得以快速展开布局。科尔比团队还试图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共同分担台海责任,以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为后盾。但盟友反应冷淡,加之美国国内60%民众反对海外军事干预,现有资源又被乌克兰和以色列战场牵制。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美国若能认清现实,将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从长远来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操作空间日益收窄,中国推进统一进程的主动权不断增强,这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