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事实力确实稍逊于元、清两朝,这与其面临的特殊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在唐朝最辉煌的时期,雪域高原上崛起了同样强盛的吐蕃王朝,形成了双雄并立的局面。
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时期首次统一高原,成为能与唐朝、回纥抗衡的强大政权。但在此之前,高原上还存在一个关键势力——由鲜卑人建立的吐谷浑政权。这个位于突厥与唐朝之间的国家,曾长期制约着吐蕃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后,唐太宗才在贞观九年(635年)大举出兵吐谷浑。
唐军征讨吐谷浑的战役堪称经典。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首战告捷,直抵青海湖畔;随后战神李靖挂帅出征,麾下侯君集、李大亮等名将联手,最终迫使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唐军的强大战力,更意外为吐蕃扫清了扩张障碍——失去制约的吐蕃在唐高宗时期吞并吐谷浑,实力暴涨。
大非川之战(670年)成为转折点,薛仁贵率领的唐军惨败,唐蕃关系从此平等。此后吐蕃不断积蓄力量,虽在唐玄宗时期因河西、陇右十五万精兵震慑而暂缓攻势,但安史之乱(755年)的爆发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当唐朝抽调边军平叛时,吐蕃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甚至一度占领长安,立傀儡皇帝,后虽被郭子仪收复,却暴露出唐朝的防御漏洞。
唐代宗时期,吐蕃联合回纥三十万大军再犯长安,郭子仪巧施离间计瓦解联盟,最终唐回联军重创吐蕃,歼敌近十万。此时的唐朝虽已衰落,却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成功挑动吐蕃与回纥相争。而吐蕃在夺取河西走廊后,因连年征战耗尽国力,最终在内忧外患中分崩离析——内部权力斗争、被征服地区起义、四面作战的消耗共同导致了雪域帝国的瓦解。
纵观唐朝军事史,共涌现108位名将(36位元帅、72位大将),其整体战力本不输元清。但特殊之处在于,唐朝全盛期恰逢吐蕃崛起,这个横跨两个世纪的强敌消耗了唐朝大量国力。相比之下,元清两代面对的则是分裂后的高原势力,此消彼长之下,才显得唐军战力相对逊色。这段历史生动诠释了时势造英雄的真谛,也让我们看到地缘政治对王朝兴衰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