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苏联至高领导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在睡梦中离世。
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苏联命运即将迎来重大转折。
在接下来的9年里,那个曾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经历了三位领导人的更迭、一系列失败的改革后。
最终在1991年12月26日轰然解体,分裂成15个独立国家。
苏联的解体不仅震撼了世界,在很多人看来,如此强大的苏联怎么会一瞬间崩塌呢?另外,苏联在解体前,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
今天文史君与大家聊一聊苏联解体前9年的社会发展动向。
勃列日涅夫是苏联执政最长的领导人之一,执政时期跨越1964年-1982年。
在那一阶段,苏联的军事和国力都达到了历史巅峰。
那时,苏联在核武器数量上赶超了美国,航天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有国际地位也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
然而,在那强盛的外表下,已经隐隐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1、经济停滞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经济增长率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持续下滑。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轻工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严重短缺,商店货架空空如也,民众排队购买基本生活用品的景象司空见惯。
2、特权阶层与贪腐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膨胀,贪腐盛行。
官僚作风和贪污盗窃现象普遍存在,大量国家财富被特权阶层据为己有。据估计,当时的特权阶层及其亲属约有3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
3、社会矛盾加剧
普通民众对特权阶层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加盟国对苏联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尤里·安德罗波夫取而代之。
他上台后,其实已经看到了社会的各种矛盾,他试图推行改革,打击贪腐,整顿纪律。
他撤换了大量不称职的官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由于他年事已高,且健康状况不佳,改革未能深入,他在位仅一年多便病逝了,苏联的社会问题依然严峻。
尤里·安德罗波夫之后,接任他的是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当时已经73岁,且体弱多病。
其在位期间,尽管一直努力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但无法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仅13个月后,也溘然长逝了。
不到三年时间,连折三位领袖,按照中国人对历史王朝轮回的深厚理解,叫做“国运不济,气数已尽”,尽显亡国之兆。
虽然在苏联没有这一说法,但苏联人也意识到,一定要找个年轻人来执政,老年人执政也太为难他们了。
1985年3月,54岁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登上历史舞台。
他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苏联民众一心盼望着能迎来好日子,可不料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反而加速了苏联的崩塌。
新官上任三把火,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第一把火烧向了整肃。
他继续沿用安德罗波夫的路线,开始了大规模的整肃运动。一轮轮运动过后,无数老年人下下野,给年轻人留下了机会。
第二把火,提拔新人。戈尔巴乔夫清晰的知道,要干事还得年轻人,很快苏联高层队伍里出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
其中就有后来伟大的“叶利钦”。
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正是他一手提拔看好的好苗子,最后却成了他执政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两把火烧完后,戈尔巴乔夫实在想不出好干的,于是突发灵感,来一场“禁酒令”吧。
对,第三把火,就是“禁酒令”。
在他看来,喝酒不是啥好东西,不仅误事,还会降低工作效率,不能好好的工作,哪能将苏联拉出泥潭呢。
苏联处于高纬度极寒地带,自古就盛产美酒和酒蒙子,这不让喝酒相当于要了半条命。
先是国营的大酒厂纷纷倒闭,很多人为此失了业,心情郁闷之下只能喝酒,那没有酒就自己造,于是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私营小酒厂。
小酒厂品质没保障,经常出现假酒害人的事件,越是那样,民众的反抗情绪越激烈,戈尔巴乔夫眼看着不是事,于是默默地取消了禁酒令。
禁酒令取消后,稍稍平息了一些民愤,可没过多久,又出现了一起错误的操作,直接摧毁了民众对体制的信任。
1986年,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泄露,当时高层不想引起社会过多的恐慌,并没有将实际情况公之于众。
当时很多已经遭受核辐射的民众还在自由的活动,甚至很多人住院后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直到48小时候,眼看着纸包不住火了,高层才向民众通知了核泄漏的情况,并开始着手人员转移。
与此同时,苏联经济并没有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下出现好的情况,甚至更加糟糕了。
1988年国有企业亏损面达37%,而新成立的合作社中,72%从事倒卖批文的投机活动。
当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6月宣布废除12.17万项经济法规时,看似为市场松绑,实则导致生产秩序混乱。
同年,粮食产量较1984年下降23%,迫使苏联首次大规模进口小麦。
四年过去了,戈尔巴乔夫治下的苏联境况不容乐观,于是,戈尔巴乔夫开始认真的反思。
终于得出结论:苏联的问题,都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引发的。
因为咱们不尊重个人价值,所有的干部都是听从安排的人,无法积极参与方针制定和决策,也就没了驱动力。
于是,戈尔巴乔夫又进行了高层体制的改革,虽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最终还是按照他的意思执行了。
1989年5月,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戈尔巴乔夫当选最高苏维埃领导。
但权力结构的变化催生了致命矛盾:叶利钦在大会上当众辞职,后来又反悔了,将堂堂的权重看做了儿戏一般。
更严重的是,1989年9月通过的《主权国家联盟条约》草案,允许加盟共和国拥有“退出联盟权”,这相当于为解体打开了法律缺口。
不久,波兰变了,从人民共和国变成共和国,紧接着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东德等东欧国家纷纷改名,整个俄西北乱成了一锅粥。
看到那样的情况,戈尔巴乔夫不仅没有阻止,甚至认为那还是良好的情况,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怎料到了年底,苏联的情况更加不妙,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根基松动,大厦将倾。
1989年,东欧剧变如多米诺骨牌发生,柏林墙倒塌,苏联外围迅速瓦解。
与此同时,联盟内部矛盾爆发: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运动、第比利斯流血事件。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衷是革新联盟,却意外打开了民族主义的潘多拉魔盒。
1991年8月19日,强硬派发动运动,试图挽救联盟。但叶利钦站在坦克上的形象传遍世界,宣告旧势力失败。
运动失败后,权力真正转移至各共和国。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克里姆林宫红旗降落,没有战争,一个超级大国平静地走向终点。
至此,那个走过了69年历史的超级大国,最终湮灭在了时代的洪流之中。
当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7月与叶利钦最后一次会面时,曾质问:“你准备用什么制度替代当前制度?”
叶利钦的回答耐人寻味:“我们会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这个答案,最终由俄罗斯用20年的经济震荡和诸多转型来书写。
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强盛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崩塌,苏联的九年剧变揭示了一个真理:
任何改革若不能平衡效率与公平、稳定与变革的关系,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当2025年的今天回望这段历史,其警示意义依然振聋发聩——超级大国的崩溃,往往始于内部改革的失控与外部压力的叠加。
读者们,关于“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九年”,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