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禹会诸侯到王羲之写就《兰亭序》,为什么是会稽山?
创始人
2025-10-09 15:02:45
0

越中名山会稽山,又名茅山、苗山、涂山,坐落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濒杭州湾,主峰东白山海拔1194.6米,构成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自然形成山、原、海的阶梯分布,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会稽山是历史上中原与东南古越各族群交融汇聚的重要场域,位列“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南镇,集 大禹文化、古越国文化、儒释道文化于一体,是中国 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演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禹会诸侯:

开启东南地区大融合历史进程

相传会稽山为禹会诸侯之地,先秦历史文献《竹书纪年》记载,“(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会稽山也是大禹逝后所葬之地,司马迁曾登会稽山探察大禹的葬地。《史记·夏本纪》记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 (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此后多有历朝历代在会稽山祭祀大禹的记载。

位于会稽山山麓的 大禹陵,主要建筑群包括禹陵、禹祠、禹庙。禹陵在中,坐东向西,背负会稽山,为大禹陵的核心部分。禹祠位于禹陵南侧,为姒氏之宗祠,祠内有“禹穴辨”碑,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筑,相传为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禹庙位于禹陵北侧,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禹庙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 (545年),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现存大殿建筑为1933年重建。1996年,大禹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大禹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会稽山远景。来源: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大禹上承三皇五帝时代,下启夏商周三代之治,带领部众治水勘察,为各族群赢得了更好的生息繁衍空间。其大会诸侯、公平记功的会稽山,成为中华大一统先声的地理标志。 大禹在会稽山的历史传说,显示了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初,中原的政治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东南沿海地区,并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纳入到当地的祖先传说中,加快了东南古越人群与中原华夏先民的交往交流交融。

卧薪尝胆:

越国参与春秋争霸的政治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带是越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越国的前身是古代“于越部落”,故而又称作“于越”“於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史记·正义》引《舆地志》载:“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也都记载了可上溯至禹的早期越王世系。

“越为禹后说”体现了中原文化对越地的深刻影响,是中华文化认同作用的结果。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下,越国统治阶层将祖先追溯到大禹一脉,反映了其主动融入华夏政治与文化秩序的意愿,体现了东南地区于越部落融入华夏的演变过程。

▲ 会稽山上的大禹像。来源:绍兴会稽山景区管理处

春秋时期,会稽山始终是越国的政治中心和精神坐标。公元前494年,越为吴所败,勾践带领五千余众退守会稽山。后勾践入吴作人质,三年后被放归,在会稽山北的孤丘卧龙山另建新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公元前473年,经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越王勾践凭借强劲的实力和获得周天子以及诸侯国的认同,成为诸侯之长“伯”。勾践在争霸中原期间,熟练依照 中原秩序开展与周天子及中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往来。

战国末年,越国分裂,其中越王后裔无诸自称闽越王,摇自称东海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古越国(今浙江东南)为闽中郡。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为安抚南方百越势力,于公元前202年册立无诸为闽越王,定都东冶(今福建福州),其辖地以今福建省为核心,还包括今浙江、江西两省的部分地区,居民以闽越族群为主。“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史记·东越列传》)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王请求举国迁徙到中原,率领民众到了江淮一带。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所有民众都迁徙到江淮一带居住。

在历史进程中,越国在政治、文化上不断融入华夏秩序和文化中,也说明了“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东瓯、闽越的民众内迁到江淮一带,与当地居民融合,繁衍生息,也实证了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存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

五镇名山:

国家山川祭祀与大一统秩序的重要体现

岳镇海渎体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国家山川祭祀传统,早在先秦时期“镇山”的概念就被正式提出。《周礼·职方氏》中提到“九州镇山”的说法,其中就包括扬州镇会稽山。之后九镇演化为“五岳四镇”,会稽山亦为四大镇山之一。到魏晋南北朝后期,随着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山川祭祀制度也不断完善。在北齐和北周的祭礼中,陪祀地祇的山川开始出现岳、镇的区分,“会稽镇”出现在北齐的国家祀典中。

隋代在继承北朝各代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完整的 岳镇海渎国家山川祭祀制度,“ 镇山”也在国家礼制层面上进一步规范化,出现了由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组成的新四大镇山。隋代四镇被赋予具体的方位,并且立祠享受定期祭祀,开始呈现出制度化的特征。

唐代,五大镇山之说已显端倪,至宋朝初期由观念上升为 礼制,在隋代四大镇山的基础上,增加了中镇霍山,五镇由此固定。五方镇山格局与五方岳山相配合,构成了一个超越山岳自然属性的国家礼法地理体系。

岳镇海渎体系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象征意涵。会稽山作为南镇,受到历朝统治者重视。隋开皇十四年 (594年),建南镇殿于会稽山之阴。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封四镇为“公”,会稽南镇曰“永兴公”。宋、元则分别加封南镇为“永济王”和“昭德顺应王”。明初诏去前代封号,只称“会稽山神”。

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入主中原伊始,就 依照中原王朝传统对各镇山大行封爵,给予岁时祭祀。《金史》载,金世宗大定四年 (1164年),金朝对岳镇海渎的封爵进行讨论,提出“其封爵并仍唐、宋之旧”。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多次遣官致祭镇山,显示出各民族共享中华的山川疆域观念。

山水人文: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 山水审美意识觉醒的时期,而会稽山成为这一审美潮流的文化高地与精神象征。永嘉南渡后,大批中原士族南下,浙东会稽一带秀丽的山水、相对安宁的环境,成为名士们寄托精神、逍遥避世的理想之地。以王、谢家族为代表的南迁士族在会稽一带广置田产、兴筑庄园,如谢安所居之东山、王羲之修禊之兰亭,皆成为名士雅集交游的重要场所。他们欣赏山水之美,从中获得艺术的灵感和心灵的慰藉。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成为会稽山水意象最凝练的表达。这些士人的描写与感悟,为南朝至唐宋山水诗画艺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41位挚友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成就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这次集会不仅是文坛佳话,更是山水之美、友情之乐与生命之思的深刻交融。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由欣赏美景而感怀生死,将山水体验提升到了哲学高度,兰亭也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圣地和山水文化的重要象征。

▲ 《兰亭集序》局部。资料图片

会稽山是中华 诗赋创作重要源头与核心现场之一。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了从会稽山流淌出的若耶溪的优美风光。到了唐代,会稽山成为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李白、白居易、元稹等诗人徜徉于会稽山水之间,留下了大量不朽诗篇。比如,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白居易的“稽山镜水欢游地”“郡楼对玩千峰月”、贺知章的“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等名句,都将会稽山的自然风光凝练为经典的诗歌意象。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会稽行》,通过描绘会稽山水形胜与人文风貌,抒发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与隐逸情怀。

会稽山见证了中国山水文化走向审美自觉,从艺术表现臻于哲学高峰,体现了中国山水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华文明以“仁性”彰显其核心价值标识,以圆融的智慧创造绵延不息的生命力。会稽山持续向世人述说着中华文明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塑造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世界。

会稽山是中国思想史上 儒、释、道三家文化交融互鉴的重要地理坐标。儒家思想为会稽山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会稽山是 大禹葬地,大禹在儒家经典中被奉为“三代圣王”的典范,大禹“胼手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象征儒家推崇的“鞠躬尽瘁,天下为公”的责任伦理。大禹会诸侯于会稽,被视为 华夏早期国家礼制秩序的雏形,符合儒家对“礼乐秩序”的追求。后世帝王亲临会稽山祭禹,强化了儒家“法先王”“重祭祀”的礼治传统。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在会稽山阳明洞筑室讲学,自号“阳明”,会稽山也是 王阳明最终的安息之地,其墓地位于会稽山兰亭之侧。王阳明曾在绍兴重建“稽山书院”,四方学者慕名而来,聚集于会稽山下,会稽山成为阳明心学的传播中心。

会稽山一带的佛教传播历史悠久,并于东晋时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而迅速发展成为江南佛教义理中心之一。弥勒信仰在此有着深厚的根基和独特的造像表现,相传东晋高僧支遁曾在会稽山支脉柯山创立道场,结庵修行,建立了最早的弥勒道场之一。会稽山也被列为道教“第十洞天”(极玄大元天)和“第十七福地”(若耶溪),这里东汉末年便有道家的炼丹活动。相传东晋时期道士葛洪曾在会稽宛委山中炼丹,并留有葛仙翁丹井。会稽山犹如一个三棱镜,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此交汇,并折射出绚丽多彩的融合之光。

中华民族是一个尊崇山岳的民族。中华大地名山众多,会稽山也因其历史人文的厚重而成为重要精神地标之一。会稽山既是我国山川秩序、山水文化传统、儒释道思想融会的历史现场,也是大一统国家建构与多民族历史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要弘扬山岳文化,深入研究阐释其中蕴藏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

(作者简介:李健,浙江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胡琼,浙江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运会男篮-四川负浙江无缘决赛... 北京时间11月11日消息,2025年第15届全运会男子成年组决赛阶段展开半决赛较量。夺冠热门四川队未...
原创 张... 女明星张馨予自从嫁给帅气的何捷之后,整个人的气质和生活都有所提升,可以说每天都着自己喜欢的样子。 而...
原创 荆... 在辉煌的咸阳宫内,暗流涌动,刺杀的阴谋悄然酝酿。荆轲,这位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剑术大师,以献城池为名,...
原创 萧...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南齐和萧梁其实都出自同一个家族——兰陵萧氏。也就是说,两者本来属于同一脉系。那么,...
原创 面... 蓝玉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的一位杰出将领,曾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面对明太祖冷酷...
【绘屏教育】绘画素材管理 有效的素材管理能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创作能量。建立分类系统是第一步,可按照 "人体动态"" 自然景观 ...
茶咖为媒 文旅作笔——湄公河旅... 推介会现场11月7日至9日,由普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普洱茶咖 香遇杭州”专场推介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萧...
年逾八旬的陶瓷艺术家为何奔赴金... 晨雾未散,景德镇陶瓷大学资深教授、年逾八旬的钟莲生已走进位于金山枫泾镇的“金山艺术黑陶研究院”。创作...
原创 知... 清朝的皇帝中,雍正帝虽然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治国手段却非常果断严厉。尤其是在打击贪官污吏方面,雍...
聊城博览网艺术团成立大会暨授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11月11日上午,聊城博览网艺术团成立大会暨授牌仪式在聊城市文化馆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