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一桩震惊朝野的刺杀案在南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就是著名的刺马案。当时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总督府侧门处,被一个叫张汶祥的刺客用尖刀刺中右肋。这位封疆大吏虽经全力救治,仍在次日不治身亡。此案因其离奇曲折,被后人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这起刺杀案背后暗藏玄机。马新贻当时正在调查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的种种不法行为,这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坊间传闻,正是这些调查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后来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投名状》,就是以这个案件为原型改编的。
清廷对此案的处理耐人寻味。虽然处死了刺客张汶祥,却未深究幕后主使。慈禧太后显然另有打算,后来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对湘军集团进行了清算,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刺马案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从此刺客政治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频频亮相。最先效仿这种手段的是力量薄弱的革命党人。甲午战争后,大批留日学生深受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暗杀风潮的影响。当时日本著名的樱田门外之变就曾改变政局,这些都给中国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年轻的革命者们开始积极准备:学习枪械、炸药和各种格斗术。就连后来的文豪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时也曾师从现代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成为最早接触柔道的中国人之一。
1905年9月24日,北京正阳门车站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刺杀案。革命党人吴樾用炸弹袭击了准备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虽然行动不够专业,但吴樾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人动容。正如后人评价:不是每个前途光明的人,都愿意为国家未来牺牲一切。
此后数年间,革命党的暗杀行动此起彼伏。在著名的浙皖起义中,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就是以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作为起义的开端。可惜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徐锡麟壮烈牺牲,秋瑾也随后遇害。
最富戏剧性的当属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一案。他那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这次刺杀让汪精卫声名鹊起,一度成为孙中山的指定接班人。可惜这位曾经的革命志士,最终却沦为汉奸,实在令人扼腕。
清朝灭亡后,暗杀风潮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蒋介石初入政坛时,就奉陈其美之命刺杀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更是直接导致二次革命爆发,彻底撕裂了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关系。
说到民国时期的暗杀,就不得不提暗杀大王王亚樵。这位让蒋介石假牙发酸、戴笠夜不能寐的传奇人物,曾组织过多次震惊中外的刺杀行动。他创建的斧头帮在上海滩威名赫赫,连杜月笙都退避三舍。
王亚樵的战绩包括:1923年刺杀上海警察厅长徐国梁;1931年策划庐山刺蒋和上海北站刺宋子文行动;1932年与朝鲜义士合作,炸死日本大将白川义则;最轰动的是1935年派孙凤鸣在国民党六中全会上刺杀汪精卫,给汪精卫留下致命伤。
这位让魔鬼都害怕的暗杀高手,最终却死在了自己最擅长的暗杀之下。1936年,他被戴笠派出的杀手暗杀,结束了自己传奇而矛盾的一生。
历史告诉我们,暗杀虽然能制造轰动效应,但终究改变不了历史大势。正如开国总理周恩来所说,改变时局靠的是顺应历史潮流和实力较量,而不是阴谋暗算。随着社会逐渐稳定,这种极端的政治手段终将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