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天,隆裕皇太后代表年幼的溥仪皇帝,接受了民国政府提出的《清室优待条件》,并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宣告了268年的清朝统治就此画上句号。
根据这份优待条件,退位后的清皇室获得了相当优厚的待遇:溥仪可以保留皇帝尊号,继续住在紫禁城里;原来的侍卫、仆从都可以留用;王公贵族的爵位也保持不变。民国政府承诺以对待外国君主的礼仪相待,并支付每年400万两银元(后来改为400万银元)的生活费。
这笔钱在当时到底值多少钱呢?让我们来仔细算一算。当时流通的主要是袁大头银元,这是1914年发行的货币,每枚重约23.9克。从1915年到1923年,共铸造了7500万枚。虽然清帝在1912-1914年收到的是光绪元宝,但主要收入还是来自袁大头。
根据史料记载,1919年时,1块银元在北京可以买到20斤大米或8斤猪肉。这些食物足够一个成年人吃一个月。算上其他生活必需品,一个普通百姓每月的生活费大约需要8块银元。当时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就是8块银元,普通士兵的月薪是7块半银元。
这样算来,清廷每年400万银元的收入,可以养活50万人一个月,或者4万人一整年。看起来是笔巨款,但要用来复国可远远不够。当时一支步枪要36银元,驳壳枪50银元,子弹也要近1银元一颗,大炮更是要上万银元。400万银元最多只能装备2万人的部队一年。
实际上,这些钱大部分都用在维持皇室奢侈生活上了。除了皇帝本人,还有皇后、妃嫔、太监宫女等近200人要供养。他们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每个人的开销都远超普通百姓。所以这400万银元对皇室来说,其实并不宽裕,更谈不上用来招兵买马、图谋复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