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8日,日本政府悍然宣布退出国际联盟。这一决定赤裸裸地展现了当时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所谓的国际公理与正义不过是遮羞布,强权才是决定一切的游戏规则。
就在同一天,关东军铁蹄踏破热河,曾经雄踞东北的军队在日军猛攻下土崩瓦解。面对举国上下的愤怒声讨,少帅张学良被迫黯然下野。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强者可以为所欲为。
值此危难之际,一支劲旅挺身而出,在长城沿线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这就是后来威震华夏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讲述他们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前,让我们先追溯这支劲旅的崛起之路。
二十九军的前身是威名赫赫的西北军。在冯玉祥将军统领时期,西北军兵强马壮,猛将如云,其战斗力之强,连中央军都要忌惮三分。可惜1930年的中原大战成为西北军命运的转折点,这支曾经叱咤风云的雄师就此分崩离析。
大厦倾颓,往日的荣光化作泡影。但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仍有一些擎天玉柱傲然挺立。宋哲元将军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中原大战末期,西北军败局已定。宋哲元率部欲西归陕西,却遭阎锡山暗中使绊——这位精于算计的山西王早将黄河渡船尽数收走。走投无路之下,宋哲元只得低声下气地向阎锡山求援,可对方却装聋作哑,置若罔闻。
昔日并肩讨蒋的革命情谊,在利益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最终宋哲元仅找到三条小舟,带着亲信仓皇渡河,大部队则沦为中央军的俘虏。
在晋南落脚后,陆续有残部前来投奔。这支不足千人的队伍,既无番号又无补给,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万般无奈之下,宋哲元决定再赴太原,做最后一搏。
说是谈判,实为乞求。随着距离太原越来越近,宋哲元的心却越来越冷。行至山西饭店时,他几乎要放弃希望,甚至萌生解甲归田的念头。
但在归隐之前,他必须见一个人。这个人不是老上司冯玉祥,而是一位来自吉林扶余的奇才——萧振瀛。
(萧振瀛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