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近日与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98亿美元的超级订单,引发国际军事观察家的广泛关注。这份创纪录的合同要求该公司在未来数年内交付1970枚最新型号的爱国者-3MSE拦截导弹,平均每枚导弹造价约500万美元。
这笔巨额采购背后折射出美国导弹库存的严峻现状。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大量防空导弹支援,加上以色列在中东地区频繁使用爱国者系统进行防空作战,导致美军战略储备几乎耗尽。若不及时补充,连本土防御和盟友协防义务都将难以保障。 更令人担忧的是军工企业的产能瓶颈。目前洛克希德·马丁的年产量仅为550枚,即便到2027年提升至750枚,完成这笔订单仍需近三年时间。这样的生产速度,在应对局部冲突时已显吃力,若爆发大规模战争更是远远不够。在亚太地区,这一短板尤为突出。该区域潜在冲突的烈度远超欧洲和中东战场。一旦爆发高强度对抗,美军现有导弹储备可能连战争初期的消耗都难以支撑。而缓慢的产能提升速度,根本无法满足战时需求,暴露出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问题。 究其根源,这反映了美国制造业的持续衰退。过去几十年产业空心化的恶果,在国防领域集中显现。重建完整的导弹产业链需要长期投入,从特种钢材供应、精密电子元件到总装生产线,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积累。这不是单靠巨额资金就能快速解决的。 这种产能差距正在重塑地区战略平衡。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凭借强大的导弹生产能力已构建起显著威慑优势。美国虽然试图通过军事基地和盟友网络弥补差距,但弹药短缺的现实使其威慑力大打折扣,在危机中的战略选择空间正逐步收窄。 现代国防实力的核心已不仅是技术领先,更在于可持续的工业产能。虽然美国仍保持技术优势,但生产能力的不足正在削弱这一优势的实际价值。与此同时,新兴国家通过构建更均衡的研发生产体系,正在改变全球防务格局。 这场天价军购暴露出美国战略野心与工业基础之间的深刻矛盾。当军工产能连中等规模冲突都难以支撑时,其全球战略的可持续性自然令人质疑。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军事强国不仅需要先进装备,更要具备支撑持久战的工业实力。从这个角度看,美国防务体系的结构性问题,远非几份天价合同所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