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决堤惊动光绪帝:一位清官为民请命的故事
1895年夏秋之际,山东利津县吕家洼段黄河大堤突然决口,引发了一场惊动朝野的治水风波。时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因治水不力遭到弹劾,光绪帝震怒之下下达了限期堵口,否则斩首的严令。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那年六月,黄河洪水冲垮堤岸,吕家洼瞬间变成一片汪洋。滔滔洪水不仅淹没了农田房屋,更将坟墓中的棺椁冲出,尸骨随波漂流。灾民们被迫栖身堤坝,在席棚中艰难度日。夜晚寒风刺骨,灾民的哭号声传遍四野,闻者无不心酸落泪。
然而当地官员却敷衍塞责,竟向上级谎报决口无法堵塞。李秉衡未加核实就轻信了这些谎言,导致决口持续扩大,最终连山东最大的永阜盐场也被淹没。这个年产8000万斤食盐的纳税大户遭灾,直接影响到朝廷的财政收入。
走投无路的灾民们决定上访。他们找到了一位关键人物——时任兵科给事中的同乡王会英。这位出身利津的官员素有清名,听完乡亲们的哭诉后拍案而起。更让他愤怒的是,李秉衡在奏折中竟称吕家洼本就是蓄水区,不必堵塞,还诡辩说:就像海丰县不必变成海,商河县不必变成河一样。
王会英立即上奏痛斥这种荒谬言论,详细分析堵口利弊,特别强调盐场淹没对税收的影响。光绪帝阅后龙颜大怒,这才有了开头那道生死令。在皇帝严令下,李秉衡不得不亲自督工,历时一年多终于在1896年12月成功合龙。
这位铁面御史的刚直不阿早有先例。1892年他回乡时就查处过前任利津知县钱镕纵容下属强占耕地、导致千余人葬身海潮的惨案。当时山东巡抚福润在奏折中刻意隐瞒死亡人数,称仅淹毙六七口,被王会英弹劾纵吏毒民而遭调职。
然而正直的品格往往招致嫉恨。1899年,王会英被排挤出京,调任甘肃边陲。年迈的他无怨无悔,在贫瘠的西北坚守岗位,最终因病告老还乡。这位清代海瑞的故事,至今仍在黄河岸边流传。
(注:文中数据换算:清代1包盐约合160斤,50万包即8000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