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局持续三年半,双方发展态势呈现微妙变化。俄罗斯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乌克兰却展现出意外的韧性。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表态,或许还能为中国军工发展带来新机遇。
据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近日透露,预计到2026年俄GDP将增长1.3%,未来三年累计增幅约7%。单看这一数据似乎尚可,但结合近年走势就能发现隐忧。
2022年俄GDP实现11.9%的强劲增长,2023年在西方制裁下仍逆势增长4.1%,这主要得益于军工产业扩张、内需提振及能源出口渠道的拓展。2024年GDP突破200万亿卢布大关,保持4.1%的增速。但2025年形势急转直下,增长预期从2.5%大幅下调至1%。
这种下滑源于多重压力: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抑制全球投资、军费开支激增至GDP的8%、国际油价持续走弱冲击能源出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同步调降预期,9月将俄2025年增速预测从1.5%降至0.9%。
反观乌克兰,虽然同样面临困境,但其经济表现相对稳定。世界银行预测乌今年GDP增速将接近3%,这主要得益于军工和IT产业的支撑。特别是在无人机领域,乌军通过实战积累了丰富经验。
泽连斯基在联大宣布开放武器出口的决定颇具深意。他表示:经过实战检验的武器系统最能证明其可靠性。这并非空谈,乌军已多次展示无人机作战实力。从蛛网行动大规模空袭俄军基地,到针对普京专机的集群拦截,都凸显其成熟的无人机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这一举措与中国军工发展存在潜在交集。中国武器装备虽种类齐全,但缺乏实战检验数据制约了出口竞争力。若能通过与乌方实战装备的交流对比,或将助力中国军工产品获得更广泛国际认可。
当前俄乌两国军工发展呈现鲜明对比:乌克兰实现部分武器自给并计划出口,俄罗斯却面临产能不足需外购的窘境。不过需要清醒认识,乌方此举更多是迫于经济压力,其整体工业基础仍遭受重创,仅靠军工和IT产业难以支撑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