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1月15日,一个载入中国外交史册的辉煌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表决结果揭晓时,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议厅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中国代表团瞬间成为全场焦点。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各国记者的闪光灯下,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这个被历史定格的瞬间,就是著名的乔的笑。
然而,这灿烂笑容背后,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回归之路。在关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议题上,国际社会呈现出复杂态势:既有坚定支持中国的第三世界兄弟国家,也有期待与中国合作的新兴国家,更不乏心怀叵测的反华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欧洲国家中,唯有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投下了反对票。
二战胜利前夕,联合国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宣告成立。作为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本应享有应有的国际地位。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其合法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这不禁让人质疑:若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被排除在外,联合国如何体现其普遍性?若一个非法政权能鸠占鹊巢,联合国的权威性又从何谈起?
为争取合法权益,新中国进行了长达22年的不懈努力。其中最大的阻碍来自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美苏冷战态势发生变化:苏联占据上风,而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为扭转颓势,美国试图拉近与中国的关系,却又不愿放弃对台湾的控制,于是炮制出两个中国的荒谬方案。这一图谋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后,美国转而笼络一些与中国利益关联不大的小国为其站台,马耳他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面积仅316平方公里的岛国,虽小却历史悠久。岛上巨石庙遗迹表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类活动。历经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和罗马人的统治后,马耳他在中世纪成为十字军东征的重要据点。1565年,马耳他骑士团以少胜多击退奥斯曼帝国十万大军,成为基督教世界的英雄。但1798年,拿破仑轻易攻占该岛,打破了马耳他人保持独立的幻想。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马耳他成为英国殖民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它成为大英帝国地中海战略的重要支点。二战后,随着英国衰落,马耳他于1964年独立,但仍与英国签订共同防御协定,国防由英军负责。这一协定使马耳他沦为西方阵营的棋子,丧失了外交自主权。
当英国削减对前殖民地援助时,马耳他转而投靠美国。在美国授意下,它成为欧洲唯一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然而历史证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大势所趋。醒悟后的马耳他开始调整外交政策,终止与英国的防御协定,选择与意大利等国合作,并积极改善对华关系。近年来,中马在经贸、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坚持正义才能赢得尊重,依附强权终将自食其果。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程,既是国际公平正义的胜利,也是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的典范。正如当年乔冠华团长那自信的笑容所昭示的:任何阻碍历史前进的企图,终将被时代洪流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