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葡萄牙的首次军事合作:三门口海战始末
1564年10月7日,广东东莞海域上演了一场惨烈的海战。据《澳门寻根·文献汇编》记载:超过五百名明朝士兵(叛军)葬身大海,有的被海浪吞噬,有的死于刀剑长矛之下,幸存者仓皇逃窜。这场被称为三门口海战的战役,是明朝历史上首次借助葡萄牙军事力量平定内乱的典型案例。
一、兵变缘起:欠饷五个月引发的怒火
这场军事冲突的导火索要追溯到著名的柘林兵变。与万历年间蓟镇兵变如出一辙,都是因朝廷拖欠军饷所致。当时驻守广东潮州柘林澳的四百余名明军士兵,已经连续五个月没有收到任何军饷。《明世宗实录》中明确记载:守柘林澳,五月无粮,皆怨望思乱。
雪上加霜的是,抗倭名将俞大猷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下令调防,却未按惯例发放开拔粮饷。以东莞籍士兵为主的守军本就团结,在指挥官韩朝阳的粗暴对待下,最终在水军徐永泰等人带领下揭竿而起,扣押了韩朝阳。
二、叛军壮大:从兵变到威胁广州
这些东莞籍叛军深知势单力薄,很快与当地私商、盐贩及海盗势力结盟。据《明世宗实录》记载,他们多次出入外洋,与东莞盐徒及海南栅诸寇合流,进逼省城。到了四月,数千叛军已兵临广州城下。
面对装备精良的叛军,守城明军只能紧闭城门。总兵汤克宽屡战屡败,叛军甚至在天妃宫中饮酒作乐,广州郊外惨遭蹂躏。与此同时,另一支叛军于六月进犯澳门,虽被葡萄牙守军击退,却暴露了澳门防御的薄弱。
三、葡人介入:明朝的借师助剿
广州危急之际,汤克宽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向葡萄牙人求援。他以免除商税为条件(实则无权承诺),说服澳门葡人出兵。经过激烈讨论,葡人首领迪奥戈最终派出300名士兵,分两路配合明军作战。
葡人的参战动机很实际:既为消除叛军威胁,也希望通过军功获取更多贸易特权。他们装备精良的火器成为战场上的制胜关键。
四、三门口决战:叛军的末路
此时叛军主力已被俞大猷重创,残余2000余人退守三门口。10月7日的决战中,葡人战船伪装成明军接近敌阵。当叛军发现船上熟悉的面孔——与葡人打交道二十年的华人林弘仲时,为时已晚。葡人猛烈的炮火让叛军阵脚大乱,半小时激战后,海面漂浮着五百多具尸体,另有612人被俘。
五、战后余波:诺言与现实的落差
尽管战果辉煌,明朝却未兑现免税承诺,导致葡人拥货不肯输税的抗议。不过这次合作开启了明朝借助外援的先例,在后来的剿匪行动中屡次奏效。而那些因欠饷而造反的士兵,若当初能得到妥善安置,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了。
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明朝军事外交的灵活性,也折射出晚明军制的深层危机。葡萄牙人的参战,更成为中西军事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