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终于认清了一个残酷现实:那些反复无常的旧军阀根本靠不住。先是滇桂军阀的背信弃义,接着又是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武装叛乱,这些教训让孙中山下定决心,必须建立一支真正忠于革命的武装力量。在共产党人的鼎力支持下,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宏伟计划开始实施——创建黄埔军校。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军校筹建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那个老生常谈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缺钱!除了时任校长蒋介石可以当甩手掌柜外,其他参与筹建的人员都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当时选址在广州市东郊的黄埔岛,如今这里已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但在那个年代,这不过是个荒凉的小渔村。岛上虽然有几间破旧的房屋,但早已年久失修,加上交通极其不便,根本无法作为临时办公场所。
筹建工作千头万绪,几十号人需要集中办公,可当时的广州城可谓寸土寸金。囊中羞涩的筹备处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租金。情急之下,孙中山先生想出一个妙招:把自己乘坐的大南洋号轮船停泊在珠江边,权当临时办公室。谁能想到,黄埔军校最初的招生简章、教官聘用等重要文件,都是在这艘船上诞生的。
随着招生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简陋的船上办公条件已无法满足需求。经过多方奔走,终于在广州市区南堤2号(今沿江中路239号对面)租到一栋西式小楼。这座三层三间、后进两层的建筑,总算让军校在陆地上有了立足之地。后来这里还先后成为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等多个重要部门的办公场所。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终于迎来开学典礼。孙中山先生亲临现场发表演讲,并题写升官发财,另寻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对联悬挂校门。这副对联不仅成为军校的精神象征,更吸引了大批热血青年前来投考。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经费问题却愈发严峻。
当时广州革命政府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东有陈炯明残部盘踞惠州,南有邓本殷割据潮汕,西有桂系军阀虎视眈眈。更糟的是,驻扎广州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振寰等人把持税收,导致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有时连师生们的伙食费都难以保障。
在这艰难时刻,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挺身而出。作为财政部长,他不得不放下身段,常常深夜守在军阀的鸦片床前,等他们抽完大烟后,才能讨要一点微薄的拨款。有一次,他红着眼眶对妻子何香凝说:我今晚在杨希闵家,等他抽完大烟才拿到这几千元,要是再晚两天,黄埔师生就要断粮了!这段心酸往事,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