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费大动作:150亿欧元背后的战略棋局
近日,联邦德国政府宣布了一项重磅财政计划: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额外举债150亿欧元,其中相当比例将专门用于军事现代化建设。这一大手笔的国防预算调整,标志着这个欧洲经济强国正加速推进其再军事化战略进程。
在柏林总理府的最新声明中,德国总理默茨明确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建军目标——计划在2031年前将联邦国防军打造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甚至启动了宪法修订程序,通过修改《基本法》中关于债务上限的条款,为超常规的国防开支扫清法律障碍。
这一战略转向与德国近十年的军事政策形成鲜明对比。2011年默克尔政府取消义务兵役制后,德军规模持续萎缩,从冷战结束初期的50万常备军缩减至目前的18万人。如今政策风向突变,反映出德国对提升国防能力的迫切需求。
兵马未动,制度先行。为配合扩军计划,德国内阁近期通过了新兵役制改革方案。根据该法案,自2027年起,所有年满18岁的德国男性公民必须接受强制性兵役体检。虽然尚未恢复强制服役制度,但这一举措被视为重建兵员储备的关键第一步。
德国加速军事建设的动因主要来自三重压力:
首先是欧洲安全格局的剧变。俄乌冲突彻底重塑了欧陆安全秩序,原有的对俄接触合作模式已被对抗遏制新常态取代。德国不得不放弃经营半个世纪的德俄特殊关系,不仅在能源领域全面脱钩,连常规的政治对话也沦为敏感议题。近期波兰、爱沙尼亚接连报告的俄方飞行器越境事件,更强化了欧洲各国的安全危机感。作为欧盟经济引擎,德国自然被期待承担更多防务责任。
其次是大西洋彼岸的政策变动。美国进入所谓特朗普2.0时代后,其联盟政策日益显现交易主义特征。北约集体防御承诺不再是无条件的安全公共品,而变成了需要盟友付费订阅的服务。这种转变迫使欧洲必须增强自主防卫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军事建设始终保持着谨慎的平衡。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26国将向乌克兰非战区派遣维和部队时,柏林方面仅承诺提供资金、装备和培训支持。默茨总理明确表示,是否派遣地面部队需经议会批准,并视美国对乌安全保障的力度而定。这种审慎态度反映出德国在军事行动上对盟友协调性的重视。
从战略层面看,德国扩军计划折射出其重塑欧洲安全架构的深层考量:不仅要在经济领域保持欧盟领导地位,更要在防务领域发挥建设性主导力。但这种领导力并非通过单边行动实现,而是致力于通过多边协商强化欧盟整体防务能力。
现实挑战依然严峻。短期内,欧洲防务体系仍难以摆脱对美国军事装备的结构性依赖。德国推动的北约欧洲化进程,本质是在美国战略收缩背景下,培育欧洲自主处理区域危机的能力。不过要实现欧洲主力军队的愿景,德国仍需克服诸多障碍:国内要调和和平主义传统与强军需求的矛盾,对外要平衡盟友关系,军力建设更非朝夕之功。
这场再军事化进程绝非简单的兵力扩张,而是涉及历史包袱、现实利益与战略愿景的复杂系统工程。当柏林的决策者们在地图上勾画新的防务蓝图时,他们面对的既是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