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就剩美国了。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已经承认巴勒斯坦国,连平时存在感低到你可能都没听过的安道尔和马耳他都站出来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也集体亮相,结果安理会五常里还固执地只剩美国一个人堵在门口。场面荒诞得像个冷笑话:一个超级大国,硬生生把自己玩成了孤家寡人。
消息传来那一刻,真有点惊悚。联合国193个会员国,超过150个承认巴勒斯坦。这是压倒性的国际态度,几乎等于全球共识。可就在这样一个大势下,美国却在安理会投下了唯一的否决票。14票赞成,1票反对。结局?决议流产。原因?美国偏袒以色列。美联社说得直白:美以正在陷入“日渐孤立”的窘境。
说孤立还算客气。现实更像是全世界一个方向,美国另一个方向。对照画面,显得刺眼到滑稽。欧洲一众老牌国家动了,美国不是看不见,而是看得清清楚楚,却选择把眼睛蒙上。美国要的是啥?维持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哪怕这种关系已经把自己拖进泥潭。
过去几十年,巴以冲突从来都是国际议题里的火药桶。停火呼声一波接一波,联合国一票又一票,可每次到关键时刻,美国就掏出否决权,把场子砸烂。理由呢?套话一大堆,说什么“决议不平衡”“不利于和平进程”,可说白了,就是不愿放开以色列的手。安理会18日那一票,再一次把美国真实立场暴露在所有人眼前:美国宁可得罪全世界,也要护着以色列。
问题是,这种护法模式,现在越来越难看下去了。法国、比利时这种西方盟友都开始公开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就不是“第三世界站队”的事了,而是西方阵营自己在裂缝。欧洲国家选择的理由也很现实:巴以流血冲突已经撕裂了舆论,街头示威天天有,民意早就站在巴勒斯坦那一边。再拖下去,不仅丢选票,还会被骂“虚伪”。所以,这些欧洲小伙伴干脆提前止损,顺势承认巴勒斯坦。
反观美国,继续死扛。理由?它需要中东棋子,需要以色列当战略支点,需要维持在该地区的绝对控制权。可现实很残酷:中东形势早就变了。阿拉伯国家一个接一个恢复和解,沙特也在观望,连西方盟友都在改口。美国手里那副“铁票”剧本,如今看起来更像是死胡同。
而且,美国的尴尬不仅体现在投票。14比1,这种孤立画面本身就是政治符号。它告诉全世界,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已经不再能轻松左右安理会,它的否决权更像是一张遮羞布。看似霸气,实际上是底气不足。大家都知道,美国这票不是理性选择,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偏袒。
接下来的利害关系更加清晰。对巴勒斯坦来说,承认国数过150,这就是事实上的合法性。再拖下去,哪怕美国不点头,巴勒斯坦国的存在感也已经不可逆转。对以色列来说,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已经开始把“承认巴勒斯坦”变成常态,剩下的就是倒逼谈判。以色列如果继续沉迷军事打击,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孤立。
最关键的当然是美国。它到底要不要继续做“唯一的反对者”?如果继续,那就等于主动切割国际共识,把自己推到对立面上。想想这画面:一边是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另一边是美国孤零零拉着以色列。真要硬撑下去,美国将彻底坐实“只在乎霸权,不在乎和平”的角色。
但如果美国突然松口呢?那就是彻底打脸几十年的中东政策。要知道,美国几乎从建国起就和以色列深度绑定。现在说承认巴勒斯坦,这不仅是政策转弯,更是战略大洗牌。美国敢不敢这么干?选票压力、犹太裔选民、军工利益、外交信誉,全都压在天平上。赌错一步,就可能全盘皆输。
所以,美国的孤立并不是一时的,而是自我制造的困局。它把“否决权”当成万能钥匙,却没意识到全世界正在换锁。承认巴勒斯坦这股潮流已经成型,再拖下去,美国也得被迫面对。到时候,它是选择体面转身,还是继续当唯一的“搅局者”?
现实已经很明白了。全世界的棋局正在发生逆转,美国却死死抱着旧剧本不放。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这类欧洲盟友已经用行动给出答案:站在大多数那边,才不会被历史扫到角落。而美国,现在就像站在舞台中央的那个倔强角色,嘴里喊着“我是对的”,但台下观众早就用沉默告诉它:你,已经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