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自掏腰包修城门:清廷嫌钱少不给报销!
1872年7月15日,左宗棠历经六年的征战与奔波,终于正式入驻兰州城,坐稳了陕甘总督的位置。这一天,他终于结束了流浪总督的生涯,真正掌握了西北的军政大权。
六年征战,终抵兰州
1866年,左宗棠刚刚平定福建、浙江的动乱,正准备推行新政,却突然接到朝廷调令,命他前往西北,出任陕甘总督。在西北的六年里,他率军转战甘肃、陕西、青海等地,逐步平定了叛乱。然而,这一路并不轻松,他先后在潼关、西安、泾川、定西等地激战,历经千辛万苦,才最终抵达兰州。
左宗棠的兰州城改造计划
上任后,左宗棠不仅忙于军事和政务,还着手整顿吏治,并亲自督导兰州城的修缮工作。这次修缮,成为兰州古城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改造。
兰州:千年古城的兴衰
兰州的历史可追溯至秦始皇时期。战国时,匈奴崛起,各国纷纷修筑长城防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在黄河沿线设立防御体系,兰州由此初具规模。
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设立陇西郡,兰州被纳入其中,成为黄河南岸的重要行政中心。秦朝在此设立榆中县,标志着兰州正式成为行政单位。
到了明代,兰州城经历了多次扩建。1377年,卫指挥同知王铸增筑城墙,扩大了城市规模。明宣德年间,兰州外郭进一步扩展,城市防御能力大幅提升。
左宗棠为兰州添上最后一笔
1875年,甘肃终于实现陕甘分闱,左宗棠主持修建甘肃贡院,为当地教育发展奠定基础。由于西北局势不稳,他巧妙利用兰州城墙,省去了拆迁的麻烦,仅加固外墙便完成了建设。
1876年,左宗棠调集人力物力,对兰州城进行全面整修,尤其加强了城门防御。他深知兰州作为西北战略要地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加固了西城门,使其成为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
西城门:从袖川门到宗棠门
兰州的西城门(袖川门)始建于明代,因地处要冲,成为防御体系的关键。明代时,西关一带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是兰州的经济中心之一。
左宗棠对西城门的修缮极为重视,历时一年,动用驻军施工,减少对百姓的征调。最终,工程仅花费3397两银子,远低于预算。然而,当他向清廷工部申请报销时,却遭到拒绝。工部官员认为,如此重要的工程,预算必须留有余地,而左宗棠的账目过于实在,不符合官场潜规则。无奈之下,左宗棠自掏腰包,补足了费用,最终完成了修缮。
城门的命运与历史记忆
修缮后的袖川门气势恢宏,四层重檐的城楼成为兰州的标志性建筑。后人感念左宗棠的贡献,将其更名为宗棠门。1949年,解放军正是从这座城门进入兰州。新中国成立后,宗棠门被改名为解放门,并在1954年被拆除,原址改建为解放门广场。如今,虽然城门已不复存在,但老照片仍能让我们一睹它当年的雄姿,也让我们铭记那位为西北建设鞠躬尽瘁的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