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胜者为王:清朝如何改写明朝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成王败寇的规则反复上演。每当新王朝建立,旧王朝往往会被刻意贬低,以凸显新朝的正当性。清朝对明朝的评价就是典型案例。我们今天读到的《明史》,实际上是由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官员编撰的。在皇帝的监督下,史官们自然不敢歌颂明朝的功绩,反而会刻意丑化前朝,同时美化清朝统治者。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但在清朝的记载中,这些皇帝的形象几乎都被扭曲。比如,他被描述为面容怪异;万历皇帝被塑造成懒于朝政的昏君;天启皇帝则成了沉迷木工活的荒唐君主。其中,成化皇帝朱见深受到的抹黑最为严重——史书将他刻画成痴迷于年长17岁的奶妈万贵妃的荒唐之人。但问题来了:朱见深生活在明朝中期,距离清朝建立还有两百多年,双方并无直接冲突,为何清朝对他如此敌视?
答案藏在成化三年(1467年)的一场战争中。当时,建州女真左卫首领董山在东北地区反复无常,一边接受明朝的安抚,一边又纵兵劫掠。起初,明朝选择隐忍,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但随着女真人的挑衅愈演愈烈,朱见深终于决定反击,发动了著名的成化犁庭之战。
这场战役堪称明朝版的崖山之战。如果说崖山之后无中华,那么成化犁庭则几乎让建州女真遭受灭族之灾。而更关键的是,董山正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五世祖。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建州女真的后裔最终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他们自然不会忘记这段仇恨。在修史时,清朝史官刻意删去了朱见深的功绩,反而用大量笔墨渲染他的荒淫无道,尤其是他与万贵妃的关系。就这样,一位本可留名青史的帝王,在清朝的笔下成了被刻意丑化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