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9年8月,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蒙哥在亲征南宋时遭遇不测。当时他正率军攻打四川钓鱼城,在激烈的攻城战中,守城宋军投掷的飞石击中蒙哥。虽然部下拼死将他救回营地,但这位大汗还是在当天因伤势过重而亡。
蒙哥的意外战死,堪称改变欧亚大陆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他的死亡不仅让蒙古西征大军停止了向非洲进军的步伐,更在帝国内部引发汗位之争。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大打出手,最终导致这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走向分裂。
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一国之君,蒙哥为何要亲临前线?更奇怪的是,在钓鱼城久攻不下的情况下,他为何不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反而执意强攻?正是这种固执的决定,不仅让十万大军困在钓鱼城下无法推进,更直接导致蒙哥战死,帝国分裂。这一切悲剧,原本都可以避免。
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蒙哥死磕钓鱼城的背后,表面是与守将王坚较劲,实则是在与亲弟弟忽必烈暗中较量。那么,这对兄弟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矛盾从何而来?
时间要追溯到1232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被窝阔台毒杀。窝阔台之所以下此毒手,是因为成吉思汗虽传位给他,却将十万大军和封地留给拖雷,这对其汗位构成严重威胁。拖雷死后,留下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个儿子,均由妻子唆鲁和帖尼所生。
当时只有蒙哥已经成年,且从小被窝阔台收养。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本应由幼子阿里不哥继承家业,但窝阔台却让养子蒙哥以长子身份继承。这显然是窝阔台的计谋,意在引发拖雷家族内斗,好坐收渔利。
然而窝阔台低估了唆鲁和帖尼的智慧。这位母亲不仅用亲情将蒙哥拉回拖雷家族,还成功调和了四兄弟的关系。在1235年窝阔台发起的长子西征中,蒙哥随军出征七年,立下赫赫战功。这期间,留在封地的三兄弟在母亲教导下和睦相处,蒙哥与忽必烈关系融洽。
1241年窝阔台去世后,经过一系列权力斗争,蒙哥在1251年登上汗位。初期他重用三个弟弟:让忽必烈经营汉地,派旭烈兀西征波斯,阿里不哥则协助处理朝政。四兄弟齐心协力,帝国版图不断扩大。
转折出现在1253年,蒙哥派忽必烈远征大理。虽然任务圆满完成,但忽必烈在汉地的汉化倾向引起蒙哥警觉。到1258年亲征南宋前,蒙哥甚至查抄忽必烈幕府,处死其汉人谋士,迫使忽必烈送家人为人质。
1258年秋,蒙哥亲率十万大军攻宋,却因固执己见在钓鱼城陷入苦战。当时东西两路大军均受阻,有人建议启用忽必烈或绕开钓鱼城,但蒙哥为证明自己军事才能不输弟弟们,执意强攻。这种偏执最终导致他在1259年8月意外战死,时年50岁。而此刻,被重新启用的忽必烈还在赴任途中。一代雄主的陨落,就此改变了蒙古帝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