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有两位大臣,他们的仕途经历堪称传奇。他们在康熙朝默默无闻数十年,却在雍正登基后一跃成为朝廷重臣,成为新帝最器重的封疆大吏。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一朝天子一朝臣,千里马也需要遇到赏识它的伯乐才能大展宏图。那么,这两位大臣究竟是谁呢?
第一位是田文镜。他在康熙二十二年就踏入仕途,最初只是个小小的县丞。经过二十三年的漫长等待,到康熙四十五年才升任员外郎。要知道,雍正的另一位宠臣李卫刚入仕时就直接捐了个员外郎的官职。直到康熙六十一年驾崩时,田文镜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近四十年,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最高只做到州县官和郎官。
年过六旬的田文镜本以为自己仕途就此终结,没想到雍正继位后,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两年间,他就从默默无闻的小官升任河南巡抚,雍正四年更被誉为天下第一巡抚。次年又晋升为河南总督兼兵部尚书,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雍正十年,71岁的田文镜病逝,雍正不仅下令在河南为其修建祠堂,还在自己的泰陵附近为他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墓,足见对其的重视程度。
除了田文镜,雍正还有一位同样经历的大臣。不过他的运气要好一些,在四十岁就遇到了伯乐,没有像田文镜那样等到花甲之年。但他在康熙朝同样沉寂多年,始终默默无闻。这位大臣就是鄂尔泰。
鄂尔泰出身西林觉罗氏,这个姓氏虽不如钮祜禄氏等显赫,但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太祖时期。他的祖父曾任户部郎中,父亲官至国子监祭酒,可谓官宦世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鄂尔泰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八岁能写文章,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
然而入仕后,鄂尔泰的仕途并不顺利。他长期担任内廷侍卫,直到康熙五十五年36岁时才升任内务府员外郎。此后直到康熙驾崩,他的官职再无变动。康熙六十年元旦,41岁的鄂尔泰曾作诗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完全没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朝廷重臣。
雍正登基后,鄂尔泰的仕途迎来转机:雍正元年任江苏布政使,三年升广西巡抚,四年就任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从康熙朝默默无闻的小官,到雍正朝的封疆大吏,鄂尔泰的升迁速度令人惊叹。
雍正重用鄂尔泰有其深意。在经历残酷的九子夺嫡后,雍正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鄂尔泰在康熙朝从未参与党争,正是理想人选。有趣的是,当年还是亲王的雍正曾想拉拢鄂尔泰,却被他以皇子不得结交外臣为由拒绝。但雍正非但不记恨,反而欣赏他的正直品格。
鄂尔泰也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在江苏任职期间,他大力整顿吏治,修筑海塘,解决漕运积弊。雍正二年江苏遭遇水灾时,他日夜操劳赈灾,深得民心。即便调任他处后,仍心系江苏水利,主动上奏建议,展现出一心为公的担当。
但鄂尔泰最大的功绩是在云贵总督任上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当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弊端丛生,鄂尔泰深入实地考察六千余里,成功废除土司制度,改设流官治理。这一创举解决了雍正的心头大患,让他龙颜大悦,特赐京城宅邸以示嘉奖。
雍正十年,鄂尔泰回京任保和殿大学士,位居内阁首辅,并因功封一等伯。作为雍正三大宠臣之一,他更成为顾命大臣,地位超过田文镜和李卫。雍正甚至称他为胜朕顽劣之子,足见君臣情谊之深。
然而随着权势日盛,鄂尔泰与另一位重臣张廷玉的党争也愈演愈烈。满臣多依附鄂尔泰形成鄂党,汉臣则聚集在张廷玉周围形成张党。两派明争暗斗,甚至发展到同朝十余年却几乎不交谈的地步。
鄂尔泰家族也因此飞黄腾达:弟弟任户部尚书,几个儿子都官至巡抚,女儿嫁给宁郡王,孙女更成为乾隆爱子永琪的嫡福晋。但盛极而衰,乾隆登基后开始打压党争。鄂尔泰虽得善终,但其党羽在乾隆二十年胡中藻案中遭到清算,他本人也被撤出贤良祠。
纵观鄂尔泰一生,虽在康熙朝沉寂二十余年,但能在中年得遇明主,已属幸运。他为报雍正知遇之恩鞠躬尽瘁,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建树颇丰。这段君臣际遇,也成为清代官场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