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古代,帽子可不是人人随便戴的,首先女子不可以,即使是男子也不是全部都可以佩戴的。
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里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就是说二十岁以上的贵族男子才可以戴帽子,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很显然帽子在古时是富贵与权利的象征,并且等级分明。
古代大人教育子女,常常鼓励他们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而冕即帽子,当时能坐车子和戴帽子都是官员才享有的特权。说明古人为了争一顶帽子也非常非常的卷!
但,今天人们仿照古人将“乌纱帽”引申为权利的象征,多少有一点小瑕疵。实际上乌纱帽最初在先秦时期只是庶人的巾帻,一种用于束发的包头布。使用时用一块巾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然后在前额打个结,使巾布两角翘在前额作自然的装饰,这在先秦以及两汉的青年男子中是一种很流行的打扮。所以乐府诗中出现了“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的诗句。
真正的“乌纱帽”出现在明代的帽子界,时间差不多相差了1000多年。首先黑色是那时的流行色,一眼就能和其他朝代区分开。当时不少官帽都是用竹子和藤条先编出个硬壳,再在硬壳上蒙一层黑纱,贴合固定,这才是正宗的“乌纱帽”的由来!
明代的乌纱帽造型很特别,前面低后面高,像故意留出一个小台阶(起什么作用不知道),两边伸出的帽翅活像两片牛舌头,比起宋代的官帽变短了不少,但宽度增加了,弹性更足了,跟咱们在影视剧中看到明代官员的打扮差不多。
明代的皇帝在正式场合需要戴冕旒冠,而平时呢,就只戴翼善冠。这其实也是一种交脚幞头(宋代帽子的一种形制),样子和官员的乌纱帽有点像,但明显豪华多了。它的两个脚向上直立,像兔子的两只耳朵,从正面看神似一个“善”字,所以叫“翼善冠”。如果你去明十三陵的定陵博物馆,就能看到万历皇帝那顶用金丝编成的翼善冠,整个帽子金光闪闪,帽顶上镶着两条金龙戏珠的图案,霸气侧漏!绝对是国宝级的存在。
到了清代,画风突变。满族人带来了自己的帽子美学,官帽既有民族特色,异域风情,又等级森严。皇帝的帽子永远是最炫的,它有三层帽顶,上面镶着金龙,每条金龙嘴里还叼着宝珠,帽冠中央镶着一颗超大的珍珠,周围宝石围绕,闪到你眼花缭乱。
官员的礼帽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那种带孔雀翎的圆顶大帽了。它分两种:暖帽(秋冬款)和凉帽(春夏款)。暖帽圆圆的,有一圈宽檐,用动物的皮毛镶边;凉帽则像个圆锥形的小斗笠,用蒲草或竹子编成。但不管凉帽还是暖帽,帽顶都嵌有一颗“顶珠”,而这颗珠子就是身份的象征!
一品官员戴红宝石,二品戴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八品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连珠子都没有的,说明你只是小卡拉米中的小卡拉米。
清朝灭了之后,民国开始推行西式的平顶帽,帽子也就慢慢告别了“身份象征”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实用,越来越简单。而到了今天,除了军人、警察、护士等一些特殊职业外,大多数人戴帽子只剩下两个永恒主题:一遮阳、保暖,二好看、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