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后期的王安石变法,历来是历史学者热议的话题。人们通常将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称为新派,而将反对者归为保守派。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特别是对这段历史了解不深的人,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新派代表进步,而反对者则是阻碍改革的顽固势力。
然而,经过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后,我发现用保守派来称呼司马光、韩琦、富弼等人并不恰当。这些大臣并非墨守成规之辈,比如韩琦和富弼就曾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他们主张的改革方式更为稳健,因此温和派这个称呼更能准确反映他们的政治立场。相比之下,王安石一派的改革措施更为激进,称其为激进派更为贴切。
那么,面对北宋积弊,温和派提出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呢?这些方案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相比,究竟孰优孰劣?
北宋立国之初,军事实力相当可观。开国将领如李继隆、潘美等人,都是在五代十国的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猛将。即便在宋太宗指挥失当的情况下,这些将领仍能在对辽作战中取得胜利,对党项的战争更是屡战屡胜。宋真宗时期虽然采取守势,但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边境和平。可以说,北宋前期的军事容错空间很大。
但好景不长,与辽国议和后,北宋军备逐渐废弛。朝廷为解决灾荒问题,大量招募灾民入伍,导致军队数量膨胀但战斗力下降。到仁宗、英宗时期,皇帝频繁干预前线指挥,更使军力雪上加霜。当西北的元昊叛乱时,宋军屡战屡败,完全无力应对。
针对这些军事弊端,温和派官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治平元年,谏官吕诲就反对派遣内侍担任驻泊兵马钤辖,认为这会削弱将领的指挥权。这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官员指出,自唐代以来,监军制度往往导致作战失利,应该给予将领充分的指挥自主权。
次年,司马光提出了精兵简政的主张。他认为军队贵精不贵多,与其维持庞大的军队,不如精选将帅,加强训练。同时,他反对将灾民简单编入军队的做法,主张通过正常渠道赈济灾民。这些建议直指北宋军事弊病的核心,相比王安石的保甲法更为务实。
治平三年,朝廷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下令河北、陕西的军队加强训练,并拒绝了增兵的请求。这说明在神宗即位前,温和派的军事改革主张已经得到部分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常被批评割地求和的司马光,其实也有恢复汉唐疆域的雄心。但他主张必须在政事清明、国库充盈、兵强马壮的前提下才能用兵,否则就应采取守势。
财政问题是北宋面临的重大挑战。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目标就是解决财政困难,他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虽然设计精巧,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温和派则主张通过节流来解决财政问题。苏辙就认为,丰财之道在于节用,而非增税。当时三司使韩绛的报告显示,虽然国库金银不足,但粮食储备却很充足,说明财政危机并非不可收拾。
温和派官员身体力行地实践节俭主张。司马光曾将仁宗赏赐的珍珠上缴谏院作为公用,他们还集体建议取消祭天大礼后的巨额赏赐。虽然这些建议最终被王安石否决,但体现了温和派的改革思路。
在冗官问题上,温和派也表现出改革决心。治平元年,吴奎就直言不讳地批评宗室授官过滥的问题。这需要极大勇气,因为涉及皇亲国戚的利益。
王安石执政期间,北宋政坛风气大变。苏轼在《王安石赠太傅制》中描述的几年之间,焕然变天下之俗,既是对变法的客观描述,也暗含批评。新法推行过程中排斥异己,导致政坛对立加剧,为后来的政治黑暗埋下伏笔。
经过深入研究,我认为如果当时采纳温和派的改革方案,北宋中后期的政局可能会更加稳定。他们的主张更为务实,更符合北宋的实际情况。历史没有如果,但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需要兼顾理想与现实,激进与保守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