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共同书写的,那些被我们称为英雄的人物,其实只是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代表。不过,在特定历史时期,总会有一些英雄人物如同璀璨星辰般耀眼夺目,他们的光芒让人无法忽视。
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在刘备去世后,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整个蜀汉政权,堪称蜀国当之无愧的栋梁之臣。但令人惋惜的是,他过于激进的北伐战略最终导致其在五丈原抱憾而终,这场军事行动也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位军事奇才——被后世尊为兵仙的韩信。这位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军事天才,如果由他来主导蜀国的北伐大业,历史会不会改写呢?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
在刘备在世时,诸葛亮虽然已经是蜀国最重要的智囊和决策者,但毕竟有刘备这位主公坐镇。那时的诸葛亮主要负责出谋划策,最终决策权在刘备手中,心理压力相对较小。即便刘备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比如因关羽之死而执意讨伐东吴——诸葛亮也不必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后果都由主公来承担。
然而白帝城托孤之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受命辅政的重臣,诸葛亮不得不扛起整个蜀汉的重担。刘禅继位后,将朝政大权几乎全部交给诸葛亮处理,自己则很少过问国事。更严峻的是,刘备的去世直接引发了南中地区的大规模叛乱,给蜀汉政权带来了严重危机。
南中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一带,是蜀汉的边疆地区。这里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刘备入主蜀地后,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加强对南中的控制,但这些举措遭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豪强的强烈抵制。
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的部分汉族豪强和少数民族首领趁机发动叛乱。他们杀害蜀汉派遣的官员和驻军,甚至暗中与东吴勾结,企图脱离蜀汉统治。这场叛乱持续了两年多,波及南中七郡,给蜀汉政权造成了巨大损失。最终诸葛亮不得不亲自率军南征,经过多次战斗和谈判,才平定了叛乱,重新稳固了蜀汉的统治。
在平定南中叛乱的过程中,诸葛亮既要应对叛军,又要考虑国家整体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后他选择北伐,某种程度上也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因为他深知,如果不趁曹丕去世的时机主动出击,蜀国很可能永远被困在西南一隅,难有作为。
综合来看,诸葛亮北伐的动机主要有两点:首先,作为托孤重臣,他必须有所作为以不负刘备所托;其次,三国鼎立的局势瞬息万变,若不主动出击就会错失良机。显然,第一点才是促使他北伐的根本原因。
如果换成韩信,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作为兵法大师,韩信用兵最讲究稳扎稳打,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在实力不足时,他会选择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再给予致命一击。韩信年轻时甘受胯下之辱的经历,就充分体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假使韩信处在诸葛亮的位置,他绝不会在公元226年(建兴四年)贸然北伐。虽然当时曹丕去世,新即位的曹叡缺乏经验,看似有机可乘,但魏国仍有司马懿、张郃等名将坐镇,实力依然强大。以韩信谨慎的性格,绝不会轻易挑战这样的强敌。即便北伐成功,蜀国也会元气大伤,反而可能让东吴坐收渔利。
蜀国地处天府之国,本身具备独立发展的条件。韩信很可能会选择养精蓄锐,等待东吴和魏国互相消耗的时机再出手。诸葛亮虽然被誉为千古第一谋士,在谋略上无人能及,但战争不仅是智力的较量,更需要过硬的军事素养。他多次北伐的失败,恰恰说明他并非出色的军事统帅。
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表现神勇,不仅击败了雍闿的军队,还留下了七擒孟获的佳话,这难道不能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吗?客观来说,南中叛军多为地方武装,缺乏正规训练,指挥体系混乱。正规军对付这样的乌合之众取得胜利实属正常,就连马谡这样的将领都能轻松取胜。
但面对魏国精锐之师时,蜀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第一次北伐时,马谡在街亭被张郃打得溃不成军,诸葛亮为稳定军心,不得不将其处决。这一点很能说明问题——马谡在后方夸夸其谈,一到实战就原形毕露,证明纸上谈兵毫无用处。真正的将领必须在实战中与强敌过招才能成长。
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暴露了他在军事人才选拔上的短板。另外,在箕谷之战中,诸葛亮未能给予赵云足够的支援,导致其因寡不敌众而败退。
反观韩信的经典战例,更能看出两者的差距。在雎水之战中,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形势危急。当时刘邦麾下的司马欣、田荣纷纷投降,魏王豹更是封锁河关断了刘邦退路。危难之际,韩信奉命攻打魏王豹。他出人意料地用木盆渡河,打得魏王豹措手不及。随后韩信又请求增兵三万,连续攻下燕、赵两国,展现了惊人的战场洞察力。
这些战例充分说明,诸葛亮虽然是杰出的政治家,但在军事指挥上确实存在不足。他虽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却缺乏实战经验和临机应变的能力。而韩信的所有军事才能都来自实战积累,是真正的战略大师。
韩信还创造过多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公元前202年,在平定齐国后,齐王陈余联合燕王臧荼,率十万大军攻打韩信驻守的襄平。当时韩信只有三万老弱残兵,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采取背水一战的策略,命令士兵毁掉船只和桥梁,断绝退路。同时派人潜入敌后更换旗帜,制造内乱假象。最终陈余军队在夹击下溃败,韩信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如果由韩信来指挥蜀军北伐,以其出神入化的用兵之道,即便不能彻底击败魏国,也必定能给魏军以重创。相比之下,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但终究更适合做一个运筹帷幄的谋士,而非冲锋陷阵的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