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影视剧和古籍中经常能看到日本古代的各种称谓。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岛国最早被称为倭国,那么它是如何演变成现在的日本的呢?这个重要的更名发生在何时?又是谁主导了这次改名?这些疑问不仅让国际学者困惑,就连日本本土的研究者都充满好奇。为了解开日本国号的起源之谜,日本学者们不得不将研究视线转向中国古籍,试图从历史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
历史文献显示,倭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中国汉代。西汉著名学者刘歆在编撰《山海经·海内北经》时记载: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这段文字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此后,倭国的称呼一直沿用到唐代,但令人玩味的是,唐朝之后这个名称就逐渐消失在历史记载中,取而代之的是日本这个新称谓。
日本二字直译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但在新国号流行之前,中国古籍和日本本土都习惯使用倭来指代这个国家,有时日本人也会自称日出之国。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普遍流传着一个说法:现在的国名日本是唐朝赐予的。这个观点在日本社会引发了不少争议,很多民众认为接受外族赐名是一种耻辱。因此在日本历史上,特别是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期,曾多次出现要求更改国名的呼声,一些激进分子甚至主张摒弃这个带有外来色彩的称谓。
根据唐代学者张守杰在723年编撰的《史记正义》记载:倭国,自武皇后改称日本。这个说法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佐证——在西安出土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铭上,清晰刻有日本二字。而更早的《隋书》则记载:日本国是倭国的别称。有学者提出另一种解释:倭国人因不满原有国名而主动改称日本。这些史料表明,早在隋朝时期,日本的称谓可能就已经出现,或者说当时倭国人已经意识到倭这个字眼不够雅致。
值得一提的是,倭这个字虽然现在听起来不太文雅,但在当时却十分贴切。据史料记载,古代倭国人的平均身高仅1.3-1.4米左右,能长到1.5米的都算是巨人。大多数倭人身材矮小,甚至能轻松钻过床底,因此倭这个称谓确实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体貌特征。有学者大胆推测,《山海经》中记载的小人国,很可能就是对古代日本人的真实写照。
在日本国内,数百年来无数专家学者都在探究国名起源之谜,但至今仍未有定论。根据中国史料的推断,倭国更名为日本的时间大致在隋唐时期,但具体由谁命名仍然众说纷纭。在一次民间学术研讨会上,有听众向主讲人提问:我们的国名到底是唐朝赐予的,还是自己取的?为什么叫日本?面对这个敏感问题,主讲人沉思良久后回答:这是唐朝皇帝的恩赐,'日出之国',难道不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吗?这个回答既道出了历史渊源,也暗含了复杂的历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