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这位访客是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的儿子刘念义,他带着一个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问题前来请教:陈市长,我父亲想回上海,您看可以吗?
提起刘鸿生,在解放前的上海滩可谓无人不知。这位被誉为中国实业巨子的企业家,在煤炭、毛纺、火柴等多个行业都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是名副其实的煤炭大王、毛料大王和火柴大王。然而在国民党统治后期,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和金圆券政策的冲击,刘鸿生苦心经营的企业遭受重创,心灰意冷之下,不得不离开上海远走香港。
虽然身在异乡,刘鸿生始终心系祖国。在香港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密切关注着上海的动态。令他意外的是,上海的经济不仅没有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崩溃,反而在新政府的治理下逐渐恢复生机。经过深思熟虑,刘鸿生决定重返上海。当陈毅市长得知这个消息时,立即表示了热烈欢迎。
但就在刘鸿生准备启程之际,一些敌对势力开始暗中阻挠,甚至寄来了恐吓信。面对威胁,刘鸿生毫不畏惧,他专门致信陈毅表明心迹:就算中共要打游击战,我也坚决站在中共这一边。这份掷地有声的宣言,让陈毅对这位爱国商人的气节深感敬佩。
回到上海后,刘鸿生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他。1949年12月,刘鸿生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财经委员会和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为了帮助国家稳定经济,他积极投入工作,希望通过恢复工厂生产来缓解通货膨胀。
然而好景不长,1950年3月,刘鸿生突然给陈毅写了一封求助信,表示愿意将所有企业交给国家经营。这封信让陈毅十分意外,第二天就约见了刘鸿生。
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陈毅关切地问道。
这位在商海沉浮三十年的老商人显得有些局促:陈市长,现在企业资金链断裂,既要缴纳公债和税款,又要支付工人工资,库存积压严重,实在是难以为继啊。
陈毅静静地听完刘鸿生的诉说,突然问道:你后悔从香港回来吗?
见刘鸿生一时语塞,陈毅接着说:这些困难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你看申新九厂,有十三万纱锭的规模,为什么也陷入困境?资金外流、股东分红过多、管理不善,加上市场封锁,都是重要原因。
陈毅的话让刘鸿生陷入沉思。这时陈毅又鼓励道:政府一定会全力支持你渡过难关。工人们也会理解的,虽然今年年终奖减少了30%到50%,但总比没有强。
谈到刘鸿生的章华毛纺厂时,陈毅说:虽然现在毛料销路不好,但章华是中国最好的毛纺厂,将来一定会有市场,可以考虑开拓海外销路。
那需要多少资金才能维持?陈毅直截了当地问。
刘鸿生犹豫了一下:大概需要260亿旧币(约合现在60万元)。
陈毅当即拍板:你回去和工会商量,只要工会担保,政府可以给你贷款。看到刘鸿生仍有顾虑,陈毅又补充道:国家发行公债、征收税款,不是为了压榨企业,而是为了稳定经济,支持工商业发展。这番话终于打消了刘鸿生的疑虑。
实际上,当时上海乃至全国的企业都面临着类似困境。为什么工厂复工了产品却卖不出去?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1950年的上海,虽然摆脱了战乱,但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上海面临着金融混乱、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等一系列难题。在党中央的支持下,通过统一财政、调配物资等措施,上海经济在短期内有所好转,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产品滞销等问题依然突出,这成为当时实业家们共同的难题。